社評

社評:香港社會須自救 中間派勿再沉默

【明報社評】「暴力周末」持續,汽油彈催淚彈橫飛,搶警槍險象環生。香港困於暴力迴圈,民間「藍黃」對立儼如火藥桶,兩極化變本加厲,需要更多溫和中間力量站出來,設法將社會推回「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軌迹。中間派不等於沉默大多數,惟兩者有重疊之處。中間派並非不講立場,一樣反對修例、支持獨立調查,也對一國兩制未來有憂慮,可是亦對暴力橫行深以為憂,相信對話總比「攬炒」好。雖然中間派的空間,在兩極化氛圍下受到擠壓,不斷面對靠邊站的壓力,然而當兩極愈走愈極端,溫和中間聲音可以成為社會一服鎮靜劑,抗衡意氣用事主張。

抗衡暴力仇恨兩極化

香港須溫和中間聲音

現今香港,「暴力周末」彷彿已成例行公事,分別只在於「戰場」在哪。剛過去的周六,由於出現了所謂「清潔香港」呼籲,外界一度擔心,多區會因為「連儂牆」問題爆發「藍黃大衝突」,雖然最終只有零星爭執衝突,然而藍黃對立仇恨氣氛,仍然隨處可以感受得到。暴力蠱惑人心,令人只看到眼前以武力報仇雪恨之快,卻看不到後遺症傷害之大,以暴易暴以牙還牙氛圍,在社會不斷蔓延,再不與暴力切割,香港有可能「死於」暴力。

暴力仇恨不斷升級,極端主義主流化,香港需要更多溫和中間聲音,讓社會回歸冷靜務實,避免意氣用事。社會一些「有心人」,例如運房局前局長張炳良和環境局前副局長陸恭蕙等,都嘗試在這方面發揮作用。陸恭蕙表示,香港正值生死存亡之秋,社會瀰漫仇恨情緒,不論反對派還是建制陣營,似乎都無法消除分歧,為了營救香港,中間派是時候站出來,以溫和手段推動對話,創造解決複雜議題的空間。

近年香港社會撕裂持續加深,溫和中間派亦遭污名化,要麼被懷疑是「假中間、真建制」,要麼被指騎牆、奉行妥協主義,云云,很多人甚至認為,香港社會兩極化,中間派已無立錐之地。誠然,近年打着「溫和中間派」旗號的政黨或參選人,大多鎩羽而歸,然而這一情况,跟選舉比例代表制度有密切關係。從近月本報委託中大所作的數次民調都可見到,即使在當前高度兩極化的氛圍,自認是「中間派」的受訪者仍然超過兩成,比重之高僅次於溫和民主派的三成許,若將中間派與「無黨無派」受訪者加起來,每次都有接近四成,不能僅僅因為選舉表現,就低估溫和中間派的人數和分量。

當然,社會不斷變化,「溫和」與「中間派」的定義也在不斷推移,昔日的「激進者」,現在可能顯得甚為「溫和」,然而必須指出,真正的溫和中間派,一樣有原則有訴求,並非盲目的折衷主義者。中大民調顯示,大多數中間派市民一樣反對修例、一樣認為政府撤回修例並不足夠、一樣要求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溫和中間派與政治光譜兩極力量的最大分別,在於他們更願意換位思考,透過務實對話推動社會前行;他們一樣擔心「一國兩制」變得太過向「一國」傾斜,令「兩制」空間縮窄,但他們並非事事意識形態掛帥,也明白一旦踰越了「一國」紅線,將置香港於險境。

推動社會重回和理非

溫和中間作用勿低估

社會兩極化變本加厲,溫和理性的中間聲音,很容易被極端聲音掩蓋,然而永遠不要低估溫和中間力量對於穩定社會的作用。修例風波中,政府最大錯誤就是無視溫和中間聲音,一意孤行修例,導致民情憤慨一面倒。溫和中間派相信「和理非」,不相信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明白年輕人對制度不公義的憤怒,認為中央和特區政府必須正視。溫和中間派未必很信任政府,但至少相信理性對話。政府搭建的對話平台,是溫和中間市民發聲的好機會,政府要多釋善意,不應令溫和中間力量失望。

我們堅信,香港社會厭惡和反對暴力的人,一定多過認同和擁抱暴力的人。即使政府在修例風波中有千般不是,也不應該成為容忍或合理化暴力的藉口。藉着散播謠言,例如所謂「太子站打死人」等,企圖煽動社會認同暴力的人,其行徑是毒害人心、傷害香港。一個社會若合理化甚至美化暴力,必然陷入大亂,逐步走向淪亡。香港正在步向最壞的局面,社會必須自救,勿讓小撮暴力分子將香港推落懸崖,期望所有珍惜香港的人挺身而出,向暴力說不,推動社會回歸「和理非」軌迹,冷靜思考,尋求破解困局。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相關字詞﹕明報社評結集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