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金融風暴蔓延歐美 惡性循環必須警惕
2023/3/19

【明報社評】風暴再次席捲歐美銀行業,繼矽谷銀行倒閉引發恐慌潮後,規模更大的瑞士信貸(瑞信)上周自爆財務報告程序有「重大缺陷」,股價急跌,令歐美銀行股遭「血洗」,再度引發人們對金融體系更廣泛的擔憂。儘管瑞信與矽谷銀行等美國地區銀行的爆煲原因各有不同,各國央行亦果斷救援,強調銀行體系穩定,但從這一波銀行風暴的誘因看,或多或少都與歐美央行的加息潮有關,亦有地緣政治衝突影響,而各國的救援行動或能「止咳」於一時,能否真正治本仍有疑問。在壓抑通脹與穩定金融體系的兩難選擇下,歐美的貨幣政策可能陷入加息-爆煲-放水-高通脹-再加息的惡性循環,其溢出效應很可能引發脆弱新興經濟體的金融風暴,值得全世界警惕。

成立於1856年的瑞信(Credit Suisse),是全球第五大財團,瑞士第二大銀行,其業務遍佈全球,到2022年底,它的資產約為5800億美元,是矽谷銀行規模的兩倍多,僅香港分行資產就近1400億港元。上周三其股價的暴跌,拖累歐洲銀行業指數驟降7%,法國巴黎銀行、德意志銀行、德國商業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及意大利聯合信貸等歐洲大型銀行股價,跌幅都在兩位數上下。儘管瑞士央行仿效美國救矽谷銀行(SVB)做法,向瑞信提供500億瑞士法郎(約4235億港元)的借貸,但瑞信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融合程度,遠較矽谷銀行為大,其爆煲影響,令人們愈來愈擔心全球銀行業的穩定性。

美歐激進加息釀禍

凍俄資產瑞士倒米

美歐當局雖然信誓旦旦銀行體系健康穩健,但人們仍然憂心忡忡,美國地區銀行的擠提與瑞信客戶的流失,是這種憂心的真實反映。而美歐央行的激進加息,是導致這一波銀行風波的間接誘因。美國財長耶倫就表示,矽谷銀行為滿足流動性需求,不得不出售未到期資產(指債券)。瑞信與矽谷銀行一樣,都持有大量債券,資產充裕度本應不成問題,但就因為利率急升,債券價值遽貶,出售又造成巨虧,才出現財困。

信心比黃金更可貴,去年全年,有逾1200億瑞郎(約合1299億美元)資金流出瑞信,其中1100億瑞郎在第四季流失,充分反映瑞信已失去客戶的信任,它的爆煲給以金融業為主的瑞士經濟蒙上陰影。在2020年,瑞士的銀行業資產約是該國年度GDP的5倍,亦為美國的銀行業資產5倍,可謂富可敵國。憑藉永久中立國品牌,瑞士的銀行一向以安全可靠、替客戶保密著稱,但去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瑞士摒棄中立國立場,加入對俄制裁,一度凍結俄羅斯個人與公司在瑞士各銀行的資產,僅瑞信一家就凍結了逾190億美元俄羅斯資產。自那以後,資金就開始流出瑞士的銀行體系,瑞信的「失血」亦可謂求仁得仁。據報,瑞士其他規模較小的銀行,同樣面臨財務困境。

面對這一波銀行爆煲,美國聯儲局與歐洲央行似有默契,即只要有銀行出事就會介入,可以允許銀行倒閉,但不能讓其牽連別人。而介入方法,就是靠「銀行定期融資計劃」(BTFP),本質上是允許銀行用自身垃圾資產換取短期貸款。據報美聯儲局計劃最多使用接近2萬億美元,相當於除華爾街五大銀行以外,美國銀行業持有的全部債券票面金額。截至上周三(15日)的一周內,已透過貼現窗借出1530億美元,打破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1110億美元紀錄。

這種方法雖說不用納稅人出錢,但卻等於變相買債「放水」,與壓抑通脹目標背道而馳。歐洲央行上周按計劃加息半厘,似乎不為瑞信危機所動,行長拉加德聲稱,「金融市場穩定與物價穩定同等重要」,不會在兩者之間取捨,未知她魚與熊掌如何兼得。惟市場對於美國聯儲局的加息預期已大降,而美歐的通脹現仍在6%至8%之間,稍有放鬆,隨時又重回雙位數。這種加息導致爆煲,為挽救金融體系,被迫再買債,再升高通脹,於是再加息,如此反覆,經濟或陷入惡性循環。

替銀行填氹變放水

新興經濟體或遭殃

全球金融體系已趨一體化,任何一地的金融風險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例如,瑞典最大養老基金Alecta近日承認,該基金在包括矽谷銀行在內3間美國地區銀行的投資出現虧損,在瑞典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矽谷銀行危機波及歐洲的「第一滴血」。耶倫日前亦向國會承認,「感覺有嚴重的蔓延風險」。

金融危機不止在歐美相互傳染,亦可能向亞洲新興經濟體蔓延。歷史上美元加息潮,往往伴隨國際資本流動的混亂,1983年在南美洲,1988年在日本,都造成經濟衰退。去年以來美元激進加息,已經令斯里蘭卡、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相繼出現債務危機。未來一些金融脆弱的國家,特別是中國「一帶一路」的伙伴國家,亦可能會受殃及,對此中國必須高度警覺,做好預案,防止金融風暴重演。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十大熱門
一周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