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為何孩子常說「不知道」?

文章日期:2023年03月21日

【明報專訊】問孩子意見時,他們常說「不知道」,父母可以怎樣了解他們的想法?

一次媽媽帶女兒晴晴到圖書館。晴晴站在書架前苦惱地說:「我不知道應該看什麼書……媽媽你幫我選吧!」可是媽媽選了幾本後,晴晴卻說:「我不喜歡看這些……」

怕被拒絕 感到不被聆聽

媽媽每次問晴晴意見時,她總是說:「我不知道……」但媽媽代為決定後,晴晴卻說沒有興趣或不喜歡,媽媽感到無奈,心想:「難道她長大後,也要我幫她作決定嗎?」也許,這時父母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1. 害怕被拒絕:晴晴說出想法後,別人可能不同意,並說:「不可以!」晴晴感到自己被拒絕,所以會說「不知道」來逃避被拒絕的感覺。

當父母想否定孩子的決定前,可先同理孩子說:「我聽到你說……你的意思是……」讓孩子感到被聽見;然後嘗試解釋給孩子聽不可行的原因,再開放數個可行的選項給孩子選擇。

2. 感到不被聆聽:每當別人說服晴晴改變決定時,晴晴心裏疑惑:「為何別人已經決定了,還要問我呢?」她希望別人也會聆聽自己的想法。

父母可先檢視自己是否有一個牢固的想法,傾向希望孩子同意?可預先作思想演練,如果孩子不同意,我們也能否耐心聽聽孩子的想法?

3. 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晴晴曾經作出承諾,例如用心學習鋼琴,但後來卻不想學了,爸媽覺得女兒必須堅持自己的決定,不容許晴晴半途而廢。自此,晴晴不敢再答應父母其他事情,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讓父母失望。

當孩子遇上困難,父母可以先關心孩子面對的狀况。如果我們只是說:「你決定就不能改變了!」會讓孩子感到無助。

防禦機制下 寧留在安舒區

4. 尋求安逸:孩子解決困難的經驗不足,在「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防禦機制下,他們選擇留在安舒區,讓自己有種安逸的感覺。

家長面對類似情况,例如孩子想上一個興趣班,之前可先讓孩子看有關的書籍、表演和視察學習環境等,讓孩子增加熟悉感;同時與孩子討論可能遇上的困難,讓孩子預先思考解決的方法,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孩子表面上的「不知道」,反映他們內在一種不確定、不安的感受,但他們不懂如何表達。父母更多的聆聽和溝通,可以幫助孩子梳理感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1期]

相關字詞﹕親子筆陣 陳志耀 解鎖孩子心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