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英文辯論 非必考無興趣?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29日

【明報專訊】新高中英文科的選修部分,包括4個語文藝術(language arts)及4個非語文藝術(non-language arts)的單元,目的是提倡溝通式教學,讓學生透過不同學習經歷應用英語。其中一個非語文藝術單元「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debating」,是訓練學生的思考和組織能力,鼓勵以辯論方式用英語表達論點。可是,此單元只是文憑試英文作文裏其中一題選答題,並沒有考核學生以英語作日常溝通的能力,所以學生往往對溝通式教學不感興趣。筆者在一項研究中到兩所中學各任教6星期,借考試為名推行一連串溝通式教學,並了解高中生對教學活動的看法。

以歷屆試題切入 學生投入溝通式教學活動

為配合公開考試要求,教師可先給學生一條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debating的文憑試歷屆作文題目作為引導,並強調之後的活動有助他們作答試題。教師可先了解學生對題目的掌握和固有看法,也可提供相關的文章和新詞彙。用歷屆試題為切入點,主要是鼓勵學生投入溝通式教學活動。教師批改作文後,可和學生分析該年的考試報告和注意事項,從而為文憑試作好準備。

當學生認為活動有助他們備試,教師便可推行不同的溝通式教學活動。例如,將全班分成4人一組,共同建構論點。當每個學生都準備好至少一個論點時,就與相反立場的同學一對一辯論,好讓他們在隊際辯論前熱身,刺激思考。教師也可考慮採用魚缸辯論的形式,即是安排兩名隊員在課室中間爭辯(魚缸),其餘的學生在魚缸外圍坐成一圈,寫下論點協助隊員辯論。其間隊員可自由進出魚缸,交換辯論者和協助者的角色。這些活動都讓他們多用英語與朋輩溝通,並享受合作和辯論的過程,提升他們的內在動機。辯論完結後,教師可歸納雙方論點,以協助學生獨立完成作文。

平衡考試與溝通 增強內在學習動機

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活動有正面評價,也更明白平衡考試與溝通的重要。考慮到香港考試主導的外在因素,教師需要平衡協助學生應付考試和提升英語溝通的能力。因此,教學活動除滿足考試的要求和提升學生的外在動機外,更重要的是在過程當中,增加學生以英語作真實溝通的經歷,並透過學生之間的互動建構知識,讓他們投入學習,增強其內在動機。雖然設計平衡兩者的活動和評估策略需時,但教師應多思考其原意,反思實施的成敗,在提升學生的應試技巧之餘,更能在經歷中學習。

文:容煒灝博士(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3期]

相關字詞﹕辯論 英語寫作 文憑試 英文科 名人KOL 容煒灝 教大GPS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