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遊戲:發揮創意 提升表達能力 校園自由玩樂 文靜小孩變開籠雀

文章日期:2020年01月07日

【明報專訊】「玩」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他們成長的必需元素。先別說小朋友是否有足夠遊戲時間,更多時候,是成年人以為自己已經慷慨地給予孩子玩樂時間,他們應該感到滿足。但孩子有「真正」玩過麼?究竟什麼遊戲,才能讓孩子玩得輕鬆自在,兼可從中發展不同的技能呢?

文:沈雅詩、許朝茵

小模特兒:劉遨言

這個星期四,又是基督教宣道會太和幼稚園K3學生最期待的「Happy Thursday」,小朋友都穿上整齊運動服,摩拳擦掌地在禮堂等候。當教師播出音樂,大家隨即以口號回應:「玩得開心、玩得安全、愛護公物」,就這樣,1小時的「自由遊戲」時段便正式開始。學生都一個箭步衝入遊戲區,揀選自己最想玩的東西!

兒童為本 不設引導規範

遊戲區沒有幼稚園慣常使用的區角規劃,雖然沒有家庭角,但「家」無處不在,前方有「家庭成員」在紙皮箱上忙於「煮食」,後方也有「家庭成員」忙於照顧「寵物」;雖然沒有體能區,但這邊廂孩子踢着紙球穿梭於紙皮陣,那邊廂,又有小朋友坐在膠車胎上,手腳並用地扮划船,不消一刻,大家都大汗疊細汗,顯然消耗了不少體力。

在這個偌大的遊戲空間,學生毋須按常規分成蘋果組、香蕉組、香橙組等組別,也不一定要跟同組組員玩耍,反之,他們可隨意組合及轉換玩伴,玩得興起時,甚至可拉教師一起參與,該校主任莊蘅芳便曾有過不少惹笑經歷:「試過被小朋友用絲帶縛着,說我已經變成狗狗,要跟着主人行,還要我邊行邊吠呢!」

2018/19學年前,基督教宣道會太和幼稚園還未參加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智樂)的 「遊戲在校園」種子學校培訓計劃,這種看似「無規無矩」、「亂玩一通」的遊戲模式,未曾在該校出現過。

莊蘅芳表示,幼稚園普遍採用「引導遊戲」(Guided Play),「學生在學校玩些什麼,很多時都是由我們主導,當中老師會有很多的介入和建構,包括環境設置、轉組安排等。沒錯,孩子也是在遊戲,但沒了他們與生俱來那種玩的能力」。

校長陳慧嫻補充,在學校出現的遊戲,其實往往都帶有學習目標,「例如我們想教小朋友單腳跳,於是便構思一個單腳跳遊戲,在遊戲之中,孩子跳多少下、怎樣跳,也要依照老師的吩咐做」。她強調,不是說這種「玩」的模式沒有可取之處,它可配合課程,只是在這以外,學校還希望學生可以單純地「為遊戲而遊戲」,遂引入「自由遊戲」(Free Play),全校學生每兩星期有一節60分鐘的自由時間,滿足孩子玩耍的原始欲望,以及釋放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

教師陪伴觀察 S.O.S才介入

智樂經理(培訓及專業服務發展)黃佩儀(Ada)表示,在競爭文化下,很多成年人已經忘記「玩」是孩子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又或者在「玩」的過程之中,加入太多期望或條件。「小朋友玩得興高采烈時,突然被問What color is it(這是什麼顏色)?這是很沒趣的事情。」智樂一直主張「自由遊戲」,更希望把這種概念引進校園,於是在2017年展開了「遊戲在校園」種子學校培訓計劃,至今有22間學校參與。

「『自由遊戲』最重要的精神,是以兒童為本,玩什麼、如何玩、跟誰玩,統統由小朋友話事,而成年人、老師只是充當陪伴者和觀察者的角色。」Ada說。

這豈非無王管?Ada笑着回答:「雖然是Free Play,但老師不是Free的!可能比在課室裏更忙碌。因為他的耳朵要不停聽、眼睛不停看、腦袋不停轉,一邊觀察,一邊分析,再決定是否需要介入。」

她指出,在S.O.S的3個情况下,教師便要介入「自由遊戲」,「第一是Safety(安全),當去到一個地步,可能會有人受傷,便要介入;其次是Operation(操作),舉例,『自由遊戲』時間何時開始、結束,這些都要由老師給予指引;再者是Support(支援),例如女孩子不懂穿上公主服,請求老師協助,那老師就要幫忙」。

主動探究 跟同伴協作

或許,不少人對「自由遊戲」卻步,是因為擔心小朋友玩到大失方寸,但3名受訪者異口同聲表示,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正、自我調節的能力,「正如剛才幾個男生不斷拉扯、爭奪那條『大蛇』,在場的老師亦只是輕輕提醒,『這樣扯,條蛇好痛吖,它會不會受傷呢?』當小朋友聽到老師代蛇發出呼救時,他們便作出修正,收斂起來,之後就沒有爭扯得這樣厲害。」莊蘅芳說。

但回歸現實,學校的課時寶貴,分秒都不能浪費,孩子「喪玩」過後,除了開心,還能有什麼得着?莊蘅芳隨即細訴學生的改變。「有個男生有選擇性緘默症,平日在學校從來不說話的,老師很難跟他做課堂評估,也常擔心他掌握的詞彙很少。但在『自由遊戲』時間,我們發現他好像『開籠雀』般。玩了一整個學期後,他現在會跟我們說話了。」她又舉另一個例子:「有個女孩子,平日上課很文靜,甚少表達,多是附和其他同學。但在『自由遊戲』時間,我們觀察到她很主動,亦原來很有領導能力,幾次之後,還多了幾個『跟班』跟着她四處玩呢!幼稚園教育課程所說的『情意和群性發展』,就完全透過自由玩育成了。 」

陳慧嫻總結,因為在玩的過程中,不再有教師的示範,孩子需要主動探究、跟同伴協作,所以自從學校推出「自由遊戲」時間後,整體學生的學習動機、主動性和表達能力都比以前提升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