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我真正的第一個孩子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親子,一般說是家長與子女關係。但其實,世界上還有一種意義完全不同的「親子」,即使現實中沒生過孩子的人,一樣有這種關係。而我,是由當兩子之母開始,才認識到這一重「父母」意義。

我上過很多不同工作坊,學習管教孩子的不同心法和實戰技巧。大兒子約3歲時,老師說他可能有特殊狀况,着我帶他評估。政府兒科醫生評估他屬亞氏保加症,但也有心理學家覺得孩子問題不大,反而是我得關心自己的情緒狀况。於是,我斷斷續續接受心理輔導,又參加了社福機構的身心健康小組,後來接觸到心理劇治療,由此再一步步走向療癒自己身心靈之路。

在這條療癒之路上,我認識了一個以往沒聽過的字眼——「內在小孩」(inner child)。那是心理學概念,意指每個成年人內心都活着一個「小孩」,那是我們早年經歷創傷,在那時空下幼小的自己在內心留下的印記,可能是孤獨、焦慮、擔憂甚至是恐懼。

內在小孩搞鬼 延伸新傷痛

也許我們未必意識到其存在,但即使我們白髮蒼蒼,「內在小孩」都會一直伴隨我們每個人。我們愈是抑壓內心這個面向,到困頓的時候,這小孩就會像陰影一樣出來搞鬼,不知不覺地制約着成年人的自己,延伸出新的傷痛。

例如,由於自身成長的家庭狀况,我自幼不自覺地只容許自己愛爸爸、不容許有丁點憤恨爸爸的感情,那就是說,我有一個被苦苦抑壓的內在小孩。於是到我成為父母、面對孩子鬧情緒時,我內心就很容易對他的憤怒起反應。即使上了許多的管教工作坊,明白到任何情緒都是自然而生的、有其價值的,父母該做的是肯定孩子的情緒、針對孩子的行為,我還是發現自己在實際操作上的死穴——當兒子展現的情緒是憤怒,我就會非常不安甚至害怕;有時更會覺得自己被大力逼迫,結果我在瞬間失控暴走,爆發出遠遠超過兒子、令我自己非常懼怕的憤怒。

從前,我以為棘手的是孩子,兒子的憤怒很可怕,四出尋求處理方法。現在,我終於明白到,自己真正害怕的,其實是「另一個小孩」的憤怒。我需要更多學習,不是如何照顧我所生的兒子,而是如何照顧這個一直被我忽略的內在小孩,看到她的存在、她的狀態,面對她、接受她、肯定她、安撫她、愛惜她。

世界上每個人,不管是貧是富,童年時多少都會經歷過一些創傷時刻。那可能是嬰孩時代,哭了許久都沒得到回應的一刻;可能是大人關起房門,卻傳出令人膽戰的對罵和叫喊的晚上;也可能是父母不在身邊、寄放鄰家照顧的許多個日夜。事情過後,也許問題得到補償,也許沒有,但總之當刻心靈的傷痛,已在那個時空幼小的自己烙下印記。

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重要的是,不管過去童年如何,有過什麼樣的傷痛,其實我們作為成年人的自己,都可以主動擔當自己「最好的內在父母」,重新好好照顧這個過往被忽略的內在小孩。

也可以說,內在小孩才是我真正的第一個孩子。我現在知道,愈是把她照顧得好,就愈能把其他孩子都帶得好。謝謝兩個兒子,為我開啟這個美好的學習。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7期]

相關字詞﹕葉杏麗 媽媽維特 名人KOL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