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意見:小學常識涉政治課題 學生難理解 只靠死背

文章日期:2019年10月22日

【明報專訊】雖然教育局向外多番強調「政治不應帶入校園」、「學校不是討論政治的場所」,但事實上,撇開中學的通識科,即使小學的常識科,其實政治味亦甚濃。「小學常識科有很多政治議題的,例如小二、小三已經開始講《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小六就要識3司13局的職權,課程非常政治化。」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說。

追溯歷史,時為1996年,當時教育署以減輕小朋友負擔為理由,把小學的社會、科學(前稱自然)、健康教育三科合併為常識科,由以往社會科只強調香港成就和經濟發展,變成今日加入大量政治教材。趙永佳對目前的課程規劃就有保留,「不是政治與不政治的問題,而是一種很老套的教學法和課程設計。教育局把大量資訊放入課程之中,希望學生可以學得識,但就奢望一步到位,你真的認為小二、小三的小朋友,可以理解到什麼是《中英聯合聲明》?何謂憲法?何謂《基本法》?到最後,孩子不過是背了一大堆他們不明白的文字而已,對他們日後能否成為良好公民,意義不大」。

他指出,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向小學生說明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些是可以教,亦應該教的,但牽涉太多政治關係,就值得商榷,「在從前殖民地教育下,要到高中、大學才處理這些政治議題。但現在卻不容許我們的下一代、年輕人慢慢成長,所以念幼稚園已經要做剪報、小學生便要學小組討論,結果確實培育出一批『叻』人來。不過,『叻』學生從來愛發問的,常識科引發了他們對政治議題的好奇心,卻可惜是教一半不教一半,課程只講政府想講的,那老師就頭痛了,課題以外的,若有『叻』學生提問,又應不應該處理呢?」

宜貼近生活 教基本價值觀

若純粹論課程,趙永佳認為小學常識科應考慮改革,抽起太政治化的課題,「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課程,牽涉太多他們這個年紀未必處理到的資訊或概念,與其這樣,倒不如先處理一些基本的價值觀,例如法規、秩序、暴力等等,這些比較貼近他們的生活」。

那究竟學生應不應該談政治呢?他就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要視乎校情,「尤其一些名校、一線學校,他們的高小學生已經很醒目,那麼學校便需要回應。舉例,現在說在校園不准戴口罩,『為什麼從前可以,現在又不行呢?』如果有學生這樣問,我認為老師是需要解釋,甚至需要把整個反修例風波說一遍,不能推搪一句『總之不可以』就算。當然,假如孩子不特別問起的話,我又覺得未必要主動講,let kids be kids(讓孩子當孩子)就最好」。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