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談政治? 孩子應逃離政治漩渦? 教授:學生問要回應

文章日期:2019年10月22日

【明報專訊】一場社會運動,令香港人政治覺醒,不論你是哪一方的陣營,總會留意着時局的發展。過去4個多月來,街頭烽煙四起,莫說成年人,相信連10歲8歲的小學生,也感受到社會上的不安。然而,不少學校對這個話題仍然是噤若寒蟬,原因是「政治不應帶入校園」。但生活、學校、政治,三者真的可以割裂?看來「學生不應談政治」勢將替代「學生不應談戀愛」,成為當代熱烈辯題。

如果說性教育、宗教觀也應從小教起,那麼政治呢?家長又應如何看待政治話題呢?

暴力畫面多 合家歡時間避看新聞

梁太(化名)育有兩名分別念小二及K3的兒子,她一直認為政治涉及很複雜的歷史及人物,難以跟孩子解釋,但自從6月初的反修例遊行,以至7月1日示威者衝入立法會等,她都有約略跟長子講解事情始末,「他比弟弟年長,跟我們一起看電視時,一定會有一些疑問,所以我認為有需要跟他解釋事情的前因後果,但我會盡量簡化,不希望說得太複雜,始終任何人即使如何中立,但向別人解說時,總難免帶着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影響他,希望待他長大一點能自己判斷」。

可是,事情發展至今,電視新聞上的暴力畫面愈來愈多,經常有人被打至頭破血流,梁太遂在合家歡時間轉播卡通片,甚至關上電視。她強調此舉並非「斬腳趾避沙蟲」,「有些事情真的未必可以三言兩語解釋到,舉例說,接二連三的暴力事件,連我自己都搞不清誰是誰非,又怎樣跟孩子解說呢?尤其是小兒子,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我不想他走在街上會杯弓蛇影,看到某些人會感到害怕。」

不想孩子承受不必要恐懼

談到最近的《禁蒙面法》,梁太說也沒有多向兩個孩子解釋。「這法例實施當日,大兒子的學校突然宣布停止所有課後興趣班,他回家後還傻傻的說不知為什麼取消了足球訓練,我只淡淡的說學校可能有特別活動呢。其實當時我亦不知道學校為什麼會有這個決定,還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最後發現校方原來只是趕着發放相關通告給家長而已。像這些不必要的恐慌,毋須讓孩子去承受吧!」

局勢變複雜 不宜帶小孩遊行

有家長想子女盡量遠離政治,但亦有不少家長鼓勵小朋友了解時事,像兩孩之母Eva,她便曾經在6月初帶同7歲的女兒上街遊行。「當日哥哥因為要上興趣班,所以未有參與,只是跟爸爸來銅鑼灣接我們,但當他看到街上的人潮,也感受到那股氣氛。」

Eva在此之前,也曾獨個兒參與遊行,她明白孩子為此感到擔心,於是索性帶他們同行,「我知我說100次遊行是安全,小朋友都未必盡信,那倒不如帶他們親身感受,看看真實的情况」。不過,Eva亦承認,現在局勢變得複雜,已不宜再帶孩子參與遊行了。

街上隨處政治標語 難以避談

香港連月來有大規模的遊行和集會,目的都跟《逃犯條例》有關,或許很多爸媽都認為,這議題太複雜,小朋友根本不明白,Eva也認同,條例對孩子來說不易理解,但她仍然選擇去解釋,「我會向子女解釋條例的重點,以及大家的隱憂,例如兩地法治的差別等,雖然他們未必完全明白,但起碼讓小孩知道媽媽參加遊行的目的」。

她續稱,今次社會運動規模之大,以及歷時之久,令每個家庭都跌入這場政治漩渦之中,無人能獨善其身,「其實只要走在街上,隨處都見到各類政治標語,根本避不到,難道一家人不出街?不看新聞?因此,若仍然選擇不和孩子談政治,只是『斬腳趾避沙蟲』,何况我不說,亦可能有其他人士會說」。

輕鬆討論 解說言論自由意義

另一方面,Eva亦同時希望透過討論,讓子女明白言論自由的可貴,「最想他們知道,言論自由並非單單指你喜歡說什麼就說什麼,是要顧及別人感受,不可出口傷人,也應該願意聆聽、接受和包容各方面的聲音;遇到意見不合時,也要避免互相指摘,可一起討論」。從言論自由,她再引伸到個人自由,「例如我們有權選擇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等,孩子要從小認識自身的權利,他們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

不過,她認為自己並非在跟孩子上政治課,因為整個過程也是輕鬆的,「我喜歡用生活化的例子作比喻,亦多用開放式的提問,例如解釋暴力事件,我曾這樣說︰『你們溫了書,想休息一會,但媽媽反對,你們多次提出意見,但媽媽不理會,甚至要你們做多些練習,你們不開心發脾氣,和媽媽爭吵後,便擲東西,你們覺得這樣做是否正確呢?』我希望從中讓孩子反思暴力是否可解決問題,並明白不應使用暴力」。

文:顏燕雯、許朝茵、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