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如何幫助子女渡過不穩定時期?

文章日期:2019年09月10日

【明報專訊】最近大家都經歷着很多不穩定,然而,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確保子女的精神健康,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因此,我參考美國全國學校心理學家協會(NASP)文章Helping children cope in unsettling times的部分撮要,並把它翻譯成中文,希望為家長帶來幫助。

留意自己的壓力水平 保持冷靜

不要忽視我們自己的焦慮、悲傷、憤怒或恐懼,或糾結着自己的情緒,因為子女會感染到我們的情感。因此,應盡量避免表現出過分焦慮、恐懼或憤怒,從而減少子女的不安感。若孩子真的察覺到家長有傷心難過之情,其實問題也不大,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我們有所盼望,相信事情會變得更好。

照顧孩子

情緒受影響的孩子往往難以集中專注,或出現情緒行為的情况。有些孩子可能會對事件表現得非常安靜或抽離;有些孩子卻反應很大,具破壞性甚至攻擊性;也有許多孩子甚至出現學習困難的情况。

維持日常規律

維持可預測的日常規律,重申說明具體的規則和後果;考慮安全後,鼓勵他們維持課業及課外活動,令子女感到穩定、一致。

減少對媒體的接觸

對年紀較小的子女,保護他們避免受到過多媒體的渲染,包括互聯網、社交媒體(例如群組、facebook、Instagram)、電視等,也避免接收單一資訊來源(如個別媒體的報道和消息)。告訴子女,看太多網上消息可能會觸發負面情緒,並引導他們參與一些感興趣的活動來放鬆、分散注意力。家長也可引導子女表達感受,讓他們描述在網上看到的東西,有需要時,家長可作出解說。

作一個好的聆聽者和觀察者

容讓子女表達他們的憂慮或查詢想知道的消息,若他們對事件感焦慮或關注,家長也毋須刻意糾纏在該話題上。不妨多抽空回應子女,並留意他們的行為或社交的變化。家長可能需要先主動展開對話,子女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讓他們慢慢論述對事件的感受或看法。若他們在當刻不想或不需要傾訴,家長亦不必糾纏,重點是讓子女知道我們關心顧及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客觀開放的討論

家長應抱着開放、冷靜、接受和尊重的態度去討論,也要作好準備,回應子女的問題。緊記回答事實,客觀合理地討論。亦可嘗試以提問方式讓子女思考,不必急於表態或教導,避免衝突。

疏導情緒

子女在家中可能會變得煩躁或出現破壞性行為,叫家長難以忍耐。面對這些不恰當的行為,家長可明確指出自己的期望,並加強提升合乎子女年紀的情緒管理技巧,提供適當的宣泄渠道,例如把個人感受、想法,以畫畫、寫作、音樂、做運動等方式來抒發。

留意子女,與學校互通資訊

密切注意較容易受困擾的子女,例如:與事件有關的、曾經歷類似創傷、患有抑鬱症或其他精神健康問題、有特殊需要等。家長應該與老師、學校或相關專業人士保持密切溝通,商討並監察子女的情况,需要時便作出轉介。

一些研究指出,具良好抗逆、適應力的人,一般能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都會有關心自己的重要人物,例如家人、父母和朋友的支持;而且對未來保持積極樂觀。願家長們多與子女溝通、同行,相信艱難的日子很快會過去的!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文﹕黃雋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8期]

相關字詞﹕情緒管理 精神健康 壓力 情緒 互聯網 抑鬱症 社交媒體 黃雋灝 名人KOL 客座隨筆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