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你的父母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文章日期:2019年09月03日

【明報專訊】社會上不時有人諷刺由父母資助首期買樓上車的青年,但在其他範疇,「成功靠父幹」又是否有實證支持呢?為了解父母對子女學歷及職業的影響,MWYO向政府統計處查詢相關數據,以確認青年接受大學教育和從事高技術職業與家庭背景的關係,並探討背後原因。與此同時,我們借鑑海外研究就表現出眾孩子的父母之共同點,發現部分與父母的學歷及職業無關,期望為基層家長帶來啟示。

政府統計處在6月發表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5號報告書》,內含22至47歲的青年和中年人士之教育和就業情况分析,MWYO按此索取22至34歲青年的數據。從數據可見,父母屬較高教育程度的青年,與父母只完成小學及以下課程的青年比較,前者達到較高學歷的比例更顯著。如父母擁有專上教育(學位及以上)學歷,逾八成半的子女緊貼父母;若父母只屬小學及以下程度,只有稍多於三成的子女具有專上教育(學位及以上)程度。

再按職業分析,若父母從事高技術職業組別(即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及輔助專業人員),與子女的相互關係愈益明顯,青年與父親和母親同樣從事該職業組別的比例分別為67.9%及73.9%。反之,從事較低技術職業組別甚至沒有工作的父母之子女較難晉身高技術職業組別,舉例說,如父親沒有工作、擔任非技術工人或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以及母親從事工藝及有關人員、機台及機器操作員及裝配員或非技術工人,其子女從事高技術職業組別的比例低於四成。

要分析這些現象,學歷及職業只是「表面」因素,其背後所反映的正是社會學家布迪厄(Bourdieu)提倡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理論,例如知識水平偏高的父母,或較懂得爭取各項資源育養子女,而更高職業階層的父母,也應具備優厚的經濟條件和人脈網絡去栽培子女。

具體說明可參考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5年做的一項針對育有18歲以下子女的家長之調查,發現愈高學歷和收入的父母,愈會投放金錢和時間在培育子女及參與學校活動上,他們也更關心子女的行為。

適當管教 改變命運

有意見認為上述部分結果可按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即生理上、安全上、感情上、尊重的,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來解釋,指出較高學歷和收入的家長於首兩個層次——生理上及安全上的需求已獲得滿足,自然會追求及關注子女的更高層次需要,即感情上、尊重的,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反觀較低學歷的父母由於收入偏低,因此更多關顧並以滿足子女的生理上和安全上的需求為主。他們並非不重視為子女創造教育環境和提供教育資源,只是相對於較高學歷和收入之父母來說付出的成本(這可理解為時間和機會)會更高,未免心有餘而力不足。

走筆至此,是否代表已作定論,父母條件較差的孩子永無翻身之日?非也,去年美國有媒體根據學界研究歸納出成功孩子之父母的多個共同點,某些與父母的學歷和職業並無太大關係,如他們:1、會要求子女分擔家務,而這些孩子長大後能與工作伙伴合作良好;2、對子女有高期望,並協助他們達成目標;3、夫妻關係健康。父母離婚會對子女帶來持續的傷痛;4、與子女建立良好關係,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5、母親有工作,其女兒的在學時間會更長。

由此可見,儘管家庭背景對子女的未來發展有一定影響,但父母適當的管教和栽培,仍然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希望這能給予家長一些思考和啟發。

文﹕青年智庫MWYO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7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