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治療﹕跳出求醫單一思維 敘事治療發掘專長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26日

【明報專訊】敘事治療,亦是近年另一個較多人提及的方法。前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丁惠芳指出,敘事治療早於80年代在澳洲興起,之後逐漸流傳於歐洲及亞洲等地。

師承於敘事治療法始創人米高.懷特(Michael White)的丁惠芳表示,這個治療並不是一個手法,而是一套理論,屬於後現代主義的產物,即不認為世上只有一套客觀的「事實」及「標準」,不應盲目跟隨專家的意見,要相信每個人可以有獨特的發展,走出自己的路。

她舉例:「小孩一旦被評估患有ADHD,身邊的大人只會着眼於這個問題上,帶他努力求醫,卻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小朋友往往通過父母及教師的評價而去摸索自己的身分。因着成年人的反應和目光,他也會認定自己除了ADHD外,便沒有其他長處,而ADHD就像是他「唯一」的特徵。最後他更可能為了配合這身分,變得更活躍、更不專注,令問題愈趨惡化。

建立自信 訂立目標

敘事治療正正為孩子尋找另一出路,走出困局。丁惠芳說:「敘事治療不是用來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不會和孩子說教,只是透過一條又一條的問題,引領他們從另一角度思考。例如問小孩『你被評為ADHD有何感覺?』『你想當一個怎樣的孩子?』治療師會讓小朋友說出自己的感受及經歷、說出自己的故事,繼而重整出一個新的身分認同,協助他們建立自信,以及重新訂立目標和方向。」

她又說,曾有一個ADHD男孩因常欠交功課、上堂不專心而被轉介接受敘事治療,過程中,治療師並沒有重點討論男孩的成績,反而了解他在其他範疇的發展,結果發現他十分喜歡越野單車、跑步及羽毛球,而且在每樣運動上也表現出色。丁惠芳說︰「經輔導後,男孩了解到自己一樣有過人之處,他運動天賦高,可朝這方面發展,甚至成為體育教師。然而,要當上教師,一定要有好成績,男孩有了這個目標後,變得積極讀書。縱使整個過程敘事治療也沒有教他如何增強專注力,但同樣帶來果效。」

助表達複雜情感

除了ADHD外,她又說敘事治療是「百搭」,可應用在各式行為或情緒問題上,「只要小孩具有一定的溝通能力,能理解別人說話及懂得表達自己,即使年齡低至4歲也可用上這種治療方法」。

不過,要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溝通亦非易事,治療師往往要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况且兒童的集中能力較低,因此相比起成年人,或許要接受更多次數的治療,才能看見成效。「尤其一些很沉重複雜的情感,例如至親離世,如果小朋友難以用說話去表達感受,治療師可能要用上其他方式,譬如繪畫,去讓孩子反映內心世界,在這些情况下,隨時花上數個月才見到少許進展。」

丁惠芳不諱言,不能「速戰速決」導致很多家長對這種治療法卻步。「父母認為進度慢,所以不願意子女繼續接受治療。」二來敘事治療開宗明義,並非用來改善孩子的問題,不會教授學習技巧等,亦有部分家長認為實用性不高而拒絕接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