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技巧﹕一味罵罰無用 圍坐分享心底話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12日

【明報專訊】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在上學年來了兩名年輕教師,說要在校園推動「善意溝通」文化,作為校長,張偉菁沒有即時答應,「坦白說,學校課程已經很緊迫,若然非真正有價值的課題,就別浪費時間。不過,因為當時我對『善意溝通』還沒有認識,不能妄下判斷,於是我要求跟Raymond和Matthew去台灣看一看」。沒料到這一趟,竟然令張偉菁茅塞頓開。「我終於明白到,我和女兒的問題出在哪裏」。

留意語氣 改善母女關係

她大方分享道,作為媽媽,有時看見女兒夜歸,只是隨口說一句「為什麼這麼晚?」,已即時惹來女兒反彈,「你猜我想的嗎?不就是為了工作……」張偉菁笑言:「以前我不明白,只一味抱怨女兒態度差,但現在就知道,原來我說話表達得不太好,令女兒聽起來,覺得我在指摘她。」

張偉菁返港後,嘗試把「善意溝通」技巧運用到自身上,結果跟女兒的關係大有好轉,於是,她也不再吝嗇課時,全力支持Raymond和Matthew的工作。現時該校各級每月會撥出一節班級經營課,讓班主任教導學生多一點認識情緒反應和情緒詞彙,而二年級和六年級更額外在生活指導課中,每月撥出一節課時,深化所學。

化解學生誤會

三年級班主任成子欣表示,感受卡很能幫助學生,「試過有同學在感受卡上向另一個同學陳明,因為對方曾經拒絕借擦膠給他,所以『不開心』。如果沒有這些工具、這些機會,大家未必會坦白說出來,心結也難以解開。」

道歉處罰 沒處理深層問題

從事學校訓輔工作逾10年的訓輔主任李國釗,亦有採用「善意溝通」技巧來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他說,這套方法跟傳統的訓導模式有很大分別,「傳統的做法,往往會先要求做錯事的一方向另一方道歉,然後再接受處罰,這樣,事情便當完結。但我們發現,即使道歉了,類似的衝突很容易又再次發生,一來道歉未必真心,二來因為沒處理到深層的問題;然而,『善意溝通』則是從根本去化解衝突,因此,雖然每次要花的時間會較長,但成效卻很高,長遠也是有賺的!」

「善意溝通」後 情緒平靜

低年級訓輔主任林鉅成亦有類似經驗。他透露,去年某天正準備上數學課時,獲悉班上一名有自閉症傾向的學生與同學發生肢體衝突,換着以前,他一定先「罵」,小息再罰,然後就繼續上課。但那次,林鉅成花了大半堂時間,請同學圍圈坐,逐一表述觀察到的事情,再說出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大家終於明白到,那個有自閉症傾向的學生是想結交朋友,但卻很怕被人觸碰到他的身體;相反,這名學生也聆聽到,原來自己的行徑會令其他同學感到不滿,甚至會嚇怕他們」。

林鉅成說,根據過往經驗,發生這麼大件事,這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情緒一定會波動一兩天,但出乎意料,這次用「善意溝通」後,他的情緒很平靜,可以如常上課,「這件事讓我看到,孩子與孩子之間,只要把埋藏心底的話好好說出來,其實有助大家相處。」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2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