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團遊鴨脷洲南丫島 「漁」樂無窮 「包魚」大滿足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29日

【明報專訊】近日疫情稍微放緩,政府重新放寬本地遊旅行團人數限額至30人,更推出「賞你遊2.0」計劃,不足4天已額滿,看來大家對本地遊樂活動的需求相當殷切。記者參加了其中兩個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推薦的本地遊旅行團,跟着本地導遊的腳步,分別去了港島南和南丫島體驗漁民生活,以及到訪老牌屋邨尋找童年回憶。其實留港四處遊,一樣樂趣無窮。

記者參加了天運旅遊舉辦的「南‧島漁樂文化遊」旅行團,行程從鴨脷洲開始,一直到南丫島索罟灣結束,從多方面認識漁民的衣食住行。這天早上,記者跟導遊在港鐵利東站集合,她先帶領我們在鴨脷洲大街逛了一圈。

上世紀50至70年代是香港仔一帶漁業最興盛時期,而鴨脷洲沿岸則是漁民上岸補給和買賣的地方。「你知不知道整條大街上最老的店舖是哪一間?」導遊問。記者猜了一會兒也未猜中,原來是街角一間老店「興泰儀」,這家不起眼的糧油雜貨店,原來在1890年代已開業,超過100年歷史,是漁民重要的補給站。

轉過一個街角,「蘇記號」大門外掛上了麻繩、滑輪、鐵鈎……原來這是一家船上用品店,店內放滿了各式漁船用的機械和零件,1960年代開業經營至今。

拜訪「海神」 古廟珍藏古鐘

之後我們到旁邊的洪聖古廟逛了一圈,這是香港市區少有至今仍然臨海的廟宇之一;洪聖是中國南方有名的海神,一直是漁民眼中重要的守護神,漁民向祂祈求風調雨順。廟宇有逾200年歷史,至今仍保存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例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鑄造的古鐘等。

到了行程的第二部分,我們登船遊覽香港仔避風塘。避風塘除了現已停業的「珍寶海鮮舫」,我們還可以看見不同種類的漁船,例如漁民賴以為家的「住家艇」、多用於捕蝦的「蝦拖」等。

觀漁船取冰 考運氣

「你知道漁民海上生活不可或缺的『漁民三寶』是什麼嗎?」導遊再次出題。記者猜中了生存必須的水,以及驅動船的汽油,還有一項是什麼呢?原來是冰,用來保存魚獲。此時我們的船緩緩駛近冰廠,碰巧遇上有漁船來取冰:只見岸上的人把管道放到船頭,然後冰塊便從冰廠的管道直接輸送到漁船船頭的冰庫內。漁船取冰的景象不是時時有,要看到這一幕,也許需要一點運氣了。

養魚圈看「懵仔魚」搶食

遊覽香港仔避風塘後,我們便向南丫島方向進發。這天天氣宜人,我們乘風破浪,海風迎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不一會兒,我們的船駛到索罟灣養魚區附近,這是香港少見的圓形深海養魚圈。

據導遊講解,1970年代開始捕魚業日漸式微,不少漁民轉而從事養魚業。旅行團安排我們參觀餵魚示範,只見一個漁民站在養魚圈邊緣外的小艇上,把一堆小魚拋進魚圈內,魚圈裏養殖的魚仲(又稱「懵仔魚」)頓時衝上水面搶食,掀起一陣激烈的浪花。

離開索罟灣養魚區,下一站我們去參觀建於大型魚排上的「南丫島漁民文化村」,在此也是今次行程的重頭戲:親身體驗漁民捕魚方法——包魚。顧名思義,「包魚」即是把魚網放進魚排中,左右兩旁的人齊心協力,把魚網從魚排的一端拖到另一端,然後拉起,就能把魚獲「包」在網中。步驟看似簡單,但記者嘗試後發現魚網比想像中重,過程中需要幾個人合拍,才避免魚獲從網中溜走。最後記者、導遊、兩個職員一起合作,成功把魚獲撈上水面。

在文化村旁還停泊了一架保存良好的罟仔船,即漁民出海捕魚的船。導遊解釋:「以往漁民出海捕魚,往往不止一兩天,所以船上需有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起居格局。」我們登船參觀,窄小的船艙裏卻有「三房兩廳」,船上還保留了一些以往漁民的生活用品,在導遊講解下,昔日漁民生活躍現眼前。

離開「南丫島漁民文化村」前,還可以在文化村免費提供的貝殼上畫上彩色圖案兼帶回家留念。

看着大海歎漁家「九大碗」

行程最後一站,我們登上南丫島索罟灣,此時已到了中午,肚子亦一早打鼓。我們在索罟灣大街上的一間海鮮酒家,對着大海一嘗南丫島漁民傳統盛宴——九大碗:即九道菜式外加一碗白飯,有海鮮有菜有肉,例如大廚秘製的「哈哈大笑」積奇蝦、「鴛鴦聯鳴」蒜蓉蒸雙魷、「甜甜蜜蜜」咕嚕肉等。飲飽食足,在大街上買過南丫島手信「蝦蝦酥」後,上船回中環碼頭解散,結束半天行程。

■「南‧島漁樂文化遊」旅行團

價錢:$600(3至11歲小童$550),包交通、午餐、團內活動

行程需時:約4小時

查詢及報名:2982 8111

網址:bit.ly/3A3oWNm

註:7至8月另舉辦「南‧島漁樂親子遊」,詳情可瀏覽網站

文:鄧捷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屋邨遊 坪石邨 #彩虹邨 牛池灣鄉 彩虹 漁民文化遊 漁民 鴨脷洲 南丫島 每日明報-旅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