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未必佳 注意承托力 揀行山鞋要「睇路」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登高遠足成為疫下的熱門活動,想行得輕鬆無傷無痛,除了講究一定體能,也需要一對合適的行山鞋,沿途保護雙腳,提供適當的承托力。然而,坊間的行山鞋款式五花八門,有防水物料,又有標榜鞋底夠軟夠舒適,價錢由數百至數千元不等,應如何選擇?

美國註冊足科矯形師彭啟業表示,選行山鞋應按自己日常所行路線的難度而定。如通常行輕鬆平坦的石屎路徑,基本上一對舒服的運動鞋便足以應付;但若是以泥路為主的山徑,則可能需要有一定承托力的行山鞋,路線難度愈高,對行山鞋的保護力及承托力等功能的要求愈大。

■鞋底坑紋:選放射形 闊度深度適中

行山鞋底的厚度最好有2.5至3厘米,才能提供一定的保護力。鞋底太薄,走上崎嶇不平的路面時,腳掌或易受傷。

至於很多人關心的防滑功能,彭啟業建議可用手摸摸鞋底,應該沒有「滑溜」的感覺,否則防滑能力未必足夠。而防滑效能除取決於用料外,也視乎鞋底坑紋的排列及密度。坑紋以向外伸展的放射形為佳,而且坑紋要有一定闊度及深度,當遇上水氹或積水時,鞋底坑紋可讓水迅速向外排走,令鞋底接觸地面的面積增加,減低跣倒的風險。

然而,當鞋底坑紋太闊太深,在乾燥泥路的抓地能力表現則可能較弱,走路較吃力。因此,坑紋太闊或太窄都未必理想,最好取「中庸之道」。有研究文獻顯示,坑紋有3毫米深度及3毫米闊度,抓地能力及排水速度的表現均較理想,可說在乾濕地面皆具不錯的防滑效能。

■鞋底硬度:平路揀偏軟 多上落選偏硬

鞋底硬度也影響防滑。軟身的鞋底,步行時與地面有較多的接觸面積,抓地能力較好,也較靈活和舒適。但鞋底過軟,又會令人更易疲勞。彭啟業解釋,「若鞋底太軟,行崎嶇路面時未必有足夠的承托力來穩定步伐,這時便需要更多力量作平衡及推動向前」。對於扁平足患者來說,此問題會更嚴重,因他們的腳掌內側足弓弧度不足,而足弓可幫助行路時承托重量,欠缺足弓支持,雙腳已較易疲勞;一旦穿上承托力不足的行山鞋,便會百上加斤。

至於硬身的鞋底,抓地能力可能較弱,靈活度也較低;但承托力較高,有助減輕步行時雙腳的壓力和疲累,也可預防踏到石頭等引起的痛楚。然而,鞋底過硬也有弊處。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解釋,由於行山時需因應路面情况,腳掌會作出適當的屈曲來發力,協助身體前行,若鞋底過硬令腳掌未能靈活自如地屈曲發力,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如臀部及大小腿,便要花更多力量來推動身體,例如加大抬腳幅度,最終會加重這些肌肉的負擔,消耗更多體力。綜合而言,彭啟業建議若以短程及平路為主,偏軟身的鞋底較好;但如果有一定的上落及距離,最好選有一定硬度的鞋底。

■物料:防水減透氣 鞋頭宜較硬

不少行山鞋都加入防水物料,然而彭啟業表示,防水物料或會減低鞋的透氣度,由於行山中途腳掌易出汗,如果行山鞋的排汗速度不夠快,腳部皮膚會沾濕,增加腳部皮膚與鞋子的摩擦,令表皮層跟真皮層分開,雖未必引致傷口,但會令體液滲進去,導致表皮上長出水疱,甚至引起紅腫痛。他續稱,天氣不穩時,山友大多會取消行程,需要用上防水行山鞋的機會其實不多。况且防水鞋普遍價錢較貴,除非真的會在大雨時行山,否則未必需要用上防水物料。選防水功能強的鞋子,建議選上高筒鞋,有助阻止雨水從褲管滲入鞋內。

藍芳則表示,部分行山鞋的物料較軟身,如網狀布料,鞋身較輕,透氣度也較高,但保護力相對較低,如果踢到沙石、樹枝等硬物,可能會令腳部受傷;建議選擇在鞋頭及內側近大腳趾位置用上較硬物料的鞋款,尤其是亞洲人大腳趾外翻的問題較普遍,更需要加強保護。

■高低筒:高筒減扭傷 低筒較靈活

行山鞋主要分高筒和低筒。彭啟業指高筒鞋可以穩定雙腳,減少在凹凸路面上行走而扭傷足踝的風險;但會減低足踝靈活,可能阻礙到上落山的活動幅度,而且若鞋的高筒位置的物料太硬,也可能引致不適。至於低筒雖然保護力較弱,但相對靈活。不過彭啟業補充,即使選低筒款式,後跟最好仍有一定硬度,才可提供承托力,扁平足患者尤其要注意。如果要行上一定的距離及難度的路線,他建議還是選高筒款式較合適。

文:許朝茵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鞋底 低筒鞋 高筒鞋 物理治療 足科矯形師 行山鞋 本地遊 由我帶路 每日明報-旅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