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飛」歲月 反思旅遊

文章日期:2020年05月20日

【明報專訊】國泰及國泰港龍公布今年4月份合共載客量,按年大跌99.6%。以往香港人最愛「出走」,但自從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爆發後,無論是商務還是旅遊行程都變得遙遙無期。4個經常「出走」的香港人,在疫情下停飛,足不出「港」的日子,正好重新思考旅行的意義。誠如專欄作者謝嫣薇說:「當連澳門也去不到,旅行真的不是理所當然。」

■飲食旅遊達人:願為「飛」減壽

謝嫣薇(Agnes)是馬來西亞華人,由於工作關係每月出差至少一兩次,加上每年回吉隆坡老家,沒多少時間留在香港。「疫情令我更珍惜跟人見面的機會,就算是就近去台北都會很感動。當連澳門也去不到,旅行真的不是理所當然。」

身為飲食旅遊專欄作者,除了撰寫食評,她更常到世界各地星級餐廳當menu consultant試菜,「有些外國星級廚師來港開餐廳時,會先邀我到當地試菜。就算是三星餐廳也好,將menu直接搬來亞洲也會『水土不服』,我幫他們調整,這些工作一般要飛幾次」。她去年受孟買一間餐廳老闆之邀,跟大廚到喜馬拉雅山摘野生食材。半夜2時多從孟買出發到機場,乘搭清晨5時的飛機去Kashmir,早上7時多到達,休息一會就要行山。「行程很多時要遷就飛機時間,不止到餐廳食飯,還要拜訪食材產地、農場等。」

飛得多而麻木

現代飲食業視餐廳和大廚為品牌,重視其背景,造就Agnes見多識廣的機會。「但我有個問題,就是飛得多而麻木。第一次接觸事物的感動,到接觸第十次後,感覺不斷減少。我去年工作飛了4次巴黎,卻想不到有什麼難忘,真的飛得太攰了。」被迫留港3個月,讓她有時間到訪更多本地餐廳,「和本地大廚聚聚,對他們了解多了,寫他們的食物和故事。我不是只想寫外國的餐廳有多好,為其他人作嫁衣,奈何以前飛得太多,現在可以支持local」。

疫症在全球爆發前,她1月到哥倫比亞看咖啡園,2月到意大利的米蘭、那不勒斯、羅馬。「幸運是我回香港前,留了一星期吉隆坡。原本3月去日本、意大利,疫情爆發後當然取消。1月底有個瑞士trip,上雪山,住5星級酒店,坐business class,但我推卻了。平時有很多出差邀請,覺得去不到沒所謂,之後會再有。但疫情讓你明白世事太無常,無常的力量大過任何有權力的人,將人和事分開。Bombana(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餐廳主廚)家鄉是意大利疫情重災區Bergamo,他由細識到大的賣肉butcher染病死了,另一個經常做蛋糕給他吃的鄰居也過了身。很多外國的餐廳倒閉後,廚師也會去第二個城市,未必有機會再見。」待疫情受控,她最想到巴黎探望廚師朋友。「我擔心他們,當地政府好似仍未公布recovery plan,而且他們是全面knock down,我估計有三分一餐廳倒閉,很想去支持他們。」

對Agnes來說,「飛」是必需品嗎?「如果無得飛可以活到80歲,我情願有得飛而活到60歲,活得短一點但精彩一點。我還有很多project想做。有時我會到外國出席飲食論壇,是很知識性的工作,如果去不到,個人進步會停頓,不能見識外界,成個人萎縮,不單是地理距離上的無自由。」

■咖啡店店主:旅行是一種好奇心

一般人去旅行,兩三月一次已算頻密,咖啡店MUM's NOT HOME兩個店主Makui和Chow去年卻飛足12次。事緣去年初Makui生日時許下願望,想每月也去一次旅行。「每月出走」剛完,即遇上世紀疫症。Makui說:「因為錢不多,大部分也是短trip,例如泰國、台灣、日本、菲律賓、越南,但我們每年也會去個長旅行,去年選擇了波羅的海。本身已想去,社運令我們更想跟人鏈路線走一趟。立陶宛的十字架山很震撼,在當地放低文宣後,感覺完成了一件事。」

每次旅遊他們也會跟世界各地的朋友見面,有些可能在網上認識但未曾見面;有時是街上撞到,對方以一句「Mum's not home」相認。旅行時他們總愛到得意的cafe、市集,和一些「死都唔會搭車去」的地方。Chow說:「我們plan好一日行程有幾個地方想去,就會全日步行6、7個小時走一圈。最深刻的旅程是聖地牙哥朝聖之路(由法國南部一直走到西班牙西部葬有十二門徒之一聖雅各的聖地亞哥),走了27日!」他們又走在印度街上,不斷被人拉着影合照,笑說像發了場明星夢。

轉換生活方法 「不去旅行不會死吖」

以往店舖一停下來,二人就忙旅行,疫情帶來的休業狀態卻從未試過。「有人質疑『你哋唔去旅行係唔係會死?』他們可能是不抵得或不理解,覺得『成日去旅行一定好有錢』,但我們是選擇不做其他事而去旅行。我們買最便宜的機票,住便宜民宿,食街邊檔,大家的旅遊方式不同。其實不去旅行不會死吖,會有其他事情發生。Chow有時間畫畫,我可以寫書。」Makui說。

在年頭疫情未算嚴重時,有出版社找Makui寫書,「疫情的影響,令我有更多時間將旅程記錄下來。平時開舖,無理由寫到一半入廚房工作,又或是有客買東西而停筆」。他們也曾思考店舖的營運模式,可否開業半年然後休業半年。Chow說:「無風無浪的時候,我們不會有大轉變,但疫情逼你變,原來轉另一個形式是可以的。我經常想:怎樣才可以令大家停下來,地球不要轉得太快呢?病毒令大家停下來,不用整天貪快。旅行也是,每次旅行也要時間適應,但很多時是剛適應就要走。去年令我們領悟到,每月飛一次不適合我們。」

Chow覺得,旅行始終是一種好奇心,疫症令大家無得出走,但「一日未去到」都會想去。Makui則形容:「旅行好像飲咖啡,疫情可能令你飲咖啡也變得麻煩,但你不會因為疫情而變得不鍾意。」疫情也令他們更想帶媽媽去更多地方,因為她們的身體一年比一年差是事實,希望疫情一過就帶她們飛。

■75歲愛遊人:keep好身體長玩長有

旅行並非年輕人專利,今年75歲的Dave Lau就親身示範活到老遊到老!

「後生時已喜歡旅行,但有家庭負擔不能放肆,只能『酌量』。3年前退休後,試過最長102日旅行,搭日本Peace Boat郵輪,環繞地球一周,到加拿大看楓葉,又到冰島看極光。」Dave興趣廣泛,有固定潛水、滑雪朋友,每年也跟他們外遊。他通常到印尼、菲律賓、泰國潛水,不同月份看不同景物,例如大的鯨鯊或細到像火柴頭尺寸的侏儒海馬,原定今年4月去布吉,現延期至12月;滑雪則主要到日本,本來3月預算到北京張家口冬奧滑雪場也被迫取消。

「海陸空」生日旅遊派對泡湯

「我今年取消了7個外遊計劃!」Dave說:「原本打算75歲搞party,以海陸空為主題。海是潛水,朋友預備了banner,打算在海底同我慶祝生日;陸上是滑雪,在雪山慶祝;空則是滑翔,台灣流行玩滑翔而且方便,我想和女兒去,到party播片時就有齊海陸空。」他另外也取消了土耳其、摩洛哥、挪威、北極的行程。

活動多多的他原來也是老正工作室的銀髮模特兒:「之前旅行太瘋狂,每年得兩個月在香港,經常接不到job;雖然疫情下也有工作取消,但因長時間留港,最近接了銀行、政府的拍攝工作。」疫情下,他上網發掘香港靚景、學影靚相、做瑜伽,也報讀長者中心全日制校外課程網上學心理學。「無所事事在家可以很悶。就算只是步行,對心態和身體來說也有幫助。想着之後去旅行就會有動力keep好身體,疫情過後,點玩幾時玩都得,健康才可以長玩長有。」他每天運動約5小時,朝早起身拉筋、太極,早餐後行山或踩單車,晚飯後又會在屋企後面山路走一圈。「一個人時喜歡行大埔滘自然教育徑,紅藍啡黃4條線不同長度,行多久都可以。近期愛跟朋友到大澳虎山影相,行烏蛟騰、龍脊、紫羅蘭徑。」

難忘南極震撼 最渴望去北極

他曾到西藏,因為是運動型的人,心跳較慢,也沒信心上高原,最後卻去到5200米。剛退休時,他也到過南極,是全船年紀最大的人,卻夠膽跳落冰海。「南極是真的難忘,而且跟想像有很大落差。一直以為南極完全冰封,但有些島竟然無冰。看着冰川斷裂,平時地球暖化和我們距離好遠,在面前的感覺卻傷心又震撼。」他退休時定下的目標是趁80歲前行得走得就盡量出走,北極是他現在最渴望去的地方。

文:Tung Cheung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