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綿「靚仔」 疫境見地位

文章日期:2020年03月31日

【明報專訊】為搶一包米,我們到底有多瘋狂?

上月搶米潮歷歷在目,有超市史無前例出售一般不合香港小家庭用量的25公斤裝食米,一包重量猶如半部洗衣機,竟也被掃清光。上星期又因本港食米第二大進口國越南,考慮暫停出口食米,部分超巿米架再被掏空。香港人真的那麼愛吃飯?本地食米消耗量不是連年遞減嗎?

白飯終究是香港人主糧,每人或多或少都帶點「飯桶」基因。我們見面打招呼,不理三七廿一即問:「食咗飯未?」一整天沒米下肚,總覺渾身不自在。是想念米飯的軟綿煙韌嗎?嗯嗯……白飯嚼下去,香香甜甜,那種味道,也許就是家的感覺。

香港人吃米飯,從來都像飯來張口般容易。

澳洲、泰國、越南、日本、中國內地,各處「佳麗」,任君挑選。但說到當中最受歡迎的,仍是扁長的香米。「戰後市面賣的米多由內地運來,俗稱大白米,偏硬,無香味。較軟身的澳洲米於1970年代來港,直至1980年代,泰國香米入口,起初銷售有點挫折,大家覺得飯是不應該有香味。」金源米業第三代掌舵人林世豪道。但憑着茉莉花香及鬆軟口感,泰國香米不久便成為本地家庭和食肆的寵兒,甚至透過移民港人,在全球開枝散葉。

人均吃米量 60年間減逾半

近年香港人接觸的米種愈來愈多,可是對米飯的熱情卻不如以往。林世豪說,去年入口米量跌至新低,只有29.9萬噸。1960年人均每年吃110公斤米,去年只吃了40公斤。然而,抗疫時期,米商又得匆匆添貨,彷彿重新展示米飯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他形容:「始終吃米飯是重要的廣東文化,在家中吃碗好飯很舒服,是大家聊天分享的時光。」自言是「飯桶」的他,更有獨家「品飯儀式」:「食飯時,我第一件事是把一筷子飯放進口,試試飯味、軟硬度,撈了汁或豉油就難以食到飯味。那是享受飯、欣賞飯的過程。」

昔日「將軍」煮飯 用腳洗米

南方人愛吃米飯,更認為有米落肚才有氣力,「如果一頓飯無粒飯落肚,我覺得好像無食過整餐飯,渾身乏力」,六國酒店中菜行政總廚馬榮德說。入廚超過45年的馬榮德回憶起踏入1970年代,正是大眾的勞動年代,對米飯需求大,酒樓、中菜廳的米飯消耗驚人,他回憶1973年在酒樓打工時,光是員工每天開的伙食已佔42圍。「當時有一個俗稱將軍的職位,名字源自伙頭大將軍,專門負責員工伙食、煮給員工及客人的白飯。」

香港半島酒店嘉麟樓行政主廚林鈺明分享,在1980年代中菜酒樓生意興旺,而他亦於1989年投身中菜餐廳學廚,當時新人都要經歷做「將軍」的階段。他回想當年的米箱高2米,只需約4日便吃光,可見飯量需求甚大!這班「將軍」要洗的米多到不能用手洗,而是要整個人踏進1米高的米籮內,用腳踩米!「一邊用腳踩米,一邊用水喉啤水」,一直洗至被米「啜腳」,即代表米內的雜質已被清除,可以放進直徑長約80厘米的巨型飯煲內煮「大煲飯」。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受西方和速食文化影響,加上社會由勞動階層轉型至商業社會,新一代對米飯的需求逐漸減少,有些中餐廳不再設「將軍」一職,改由廚師兼任。至2000年左右,「將軍」亦逐漸在行內消失,這個米飯黃金年代的附屬職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依配搭菜式調節軟硬度

任憑餐桌上的餸菜愈來愈多,但白飯仍憑實力在中菜界穩佔一席位。馬榮德表示,中菜餐廳會煮出不同軟硬度的飯,配搭不同菜式。單點的絲苗白飯,講究軟硬適中或微軟;炒飯則需硬身的米飯;至於搭配多汁、用來撈飯的菜式,譬如番茄炒蛋和燜牛腩這些醬汁多的餸菜,配搭的白飯要微硬,使米飯吸收醬汁後,仍然粒粒分明。要煮出不同口感的米飯固然不簡單,每家酒樓及中菜餐廳都有其煮飯心得,起碼要煮出青靚白淨又甘香軟綿的「靚仔」白飯。

蒸飯質素穩定 煲飯留香

林鈺明透露嘉麟樓選用的是泰國茉莉香米,米形呈長尖橢圓形,兩頭尖,特點是軟硬適中,粒粒分明,黏度低,帶輕微茉莉香和甘香。煮飯時,米和水的比例是1比1.25,「用礦泉水或過濾水煮飯,能夠提升米的甘香和飯香」。

而馬榮德則指他們主要用金鳳米煮飯,飯粒分明,軟綿甘香。他說現今的米相對1970年代乾淨許多,現在輕輕淘米兩次便可煮飯,米和水的比例約1比1。他們按飯量需求而決定蒸飯抑或煲飯,午市飯餐較多,飯量需求較大,通常會蒸一大盆飯以應付需求。晚市客人主要吃小菜,飯量需求較小,用電飯煲已足夠應付。「兩種方法各具優點和缺點,蒸飯沒有蓋上,飯香較弱,勝在熱度平均,應對大量需求時表現較穩定。煲飯使米在密封空間焗熟米飯,保留飯香,但電飯煲用久了會易損耗,煮出來的飯質素參差。」

■Info

◆粵軒中菜廳

地址:灣仔告士打道72號六國酒店1樓

查詢:2866 3806

◆嘉麟樓

地址:尖沙嘴梳士巴利道22號香港半島酒店1樓

查詢:2696 6760

文:陳麗斯、 宋霖鈴

統籌:陳詠詩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