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撈到什麼吃什麼 蒸煠鮮味足

文章日期:2020年02月04日

【明報專訊】80後本地水上人鄭錦鈿,是《岸上漁歌》一書的合著作者,她的父母曾跟隨祖父用「下艇」這種漁船撈捕紅衫魚,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家人搬到岸上生活。鄭錦鈿在大學念碩士時,曾以水上人的生活空間及自己家族的故事為論文題材,她在論文中表示昔日水上人會被陸上居民稱為蜑家人,不過水上人覺得這稱呼帶有貶義,歧視他們沒有學識。她的文中指,從他們的族群來看,水上人可再細分為從潮汕、海陸豐、福建等地而來,說福建話的鶴佬人;而另一些則是講廣東話,並知道自己族群原居地的蜑家人;以及同是說廣東話但祖居香港的本地水上人。

來自西貢布袋澳的輝哥說,他們自己會把水上人分為東邊人和西邊人,「東邊為鶴佬,多數來自惠東等地。我們是西邊人,講廣東話,只是有些詞(發)音不同」。他說水上人常擔心自己不識字而被人取笑,輝哥說:「我的父母只會寫自己的名字,我們這一輩好一點。我們不叫自己是蜑家人,但因不識字,所以別人怎麼說,我們就跟着說。」

純魚肉手打魚蛋

過往水上人在海上謀生,體力消耗甚大,故他們的飲食以米飯為主糧,再配以海產;加上出海捕魚,生活物資貧乏,故他們烹調時大多採用白煠、隔水蒸及水煮的方法,鄭錦鈿說:「反映水上的游牧民族般望天打卦、隨遇而安的性格。」她又說不同族群漁民的飲食習慣也有不同,如鶴佬人會炮製小食如炒米茶(鹹茶)、米粉通及花生糖等,本地水上人則會做白豆粥、各類祛濕糖水或涼茶。如今她的家人仍會做以大苔、黃豆、粉葛及紅棗煮成的大苔糖水,鹹食則有鹹鮮魚、鹹魚、魚乾、魚蛋、新鮮墨魚滑等。

她仍記得兒時在三伯父家的魚排上吃過的新鮮泥鯭粥及水煮青口,另一樣讓她最難忘的食物便是已離世的外婆做的手打魚蛋。水上人的魚蛋只有魚肉,當中多以鮫魚、九棍、門鱔及紅衫等來製作。「外婆健在時,每天4點多起牀,梳洗後到香港仔魚市場附近的天光墟買魚,如遇見新鮮九棍或鮫魚,就會買回家打魚蛋。」打魚蛋的工序繁複,先要把魚去皮拆骨再刮肉,再用手打或撻的方式,讓魚肉呈凝固狀態及黏狀。完成後有需要可加入青葱及果皮,或肥豬肉增添口感,「這就是最原始及最鮮味的水上人魚蛋,街外是吃不到的。但現在魚蛋不太常出現我們家飯桌,因製作需時,而且好魚不常有」。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