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露一手 分享愛的大餐

文章日期:2019年12月24日

【明報專訊】在香港,聖誕節就是大食節。

自助餐、海陸空佳餚、各國美饌,應有盡有;不過,最讓人吃得津津有味的,始終是和親友共聚、大家親手準備的大食會。食材毋須奢華刁鑽,廚藝毋須高超絕頂,燉的湯、煮的菜,卻啖啖充滿親情友情的溫度。在寒冬中拉近大家距離,透過食物分享愛,不正是聖誕聚餐的原因嗎?

從校園、家庭到職場,香港人都習慣以食物來打開聖誕聯歡活動的序幕。菠蘿腸仔、瑞士雞翼、咖喱魚蛋、椰絲啫喱糖、雜果賓治等經典小食、飲品,陪我們度過一年又一年的聖誕。即使不是什麼珍饈百味,甚至有點「行」,大家也不介意邊吃邊聊天,最後總會把它們掃個清光。偶爾總有一兩個熱心烹飪的人露一手,帶來令人驚喜的「加料」,可能是肉醬意粉、燜牛腩等住家菜,或是簡單的聖誕香料酒(mulled wine),添上的,也是一份溫馨情意。

教會愛筵 花心思燜客家菜

每年聖誕以食物分享愛的,不得不提主張由教友親手烹調食物作「愛筵」的教會。愛筵常見於基督教用語,指教徒一同用飯,從中學習神的教導,將愛分享,「耶穌教我們要犧牲和付出,愛筵的意義就是如此。烹調食物需付出時間和物資,要大家煮,並非講求參茸海味,可能只是家常便飯,煠兩條菜也可以的」,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窩美堂主任牧師蘇慧敏說。

現時不少教會的愛筵都改為自助餐或上館子,窩美堂屬少數仍DIY的堂區。蘇牧師解釋,窩美堂位於西貢南圍,地理上不太方便,附近食肆亦不多,但教會勝在地方大,所以每逢聖誕前的倒數第2個周日,舉行聖誕福音聚會後,都會以教友親手烹調的愛筵作為後續。已加入窩美堂47年的教友張偉雄憶述,早年的聖誕愛筵採用中式到會或盆菜形式,約25年前起改為由教友親手烹調,「其實視乎負責人的安排。(親手煮)與外面筵席不同,不是純粹飲飲食食,重點是分享和付出,人人有份,比較開心」。他亦是其中一個熱愛烹飪的教友,作為客家人,他曾以充滿客家特色的南乳鹹菜燜豬肉、芋頭燜鴨、糯米釀雞與教友分享。

張偉雄說眾多客家美食中,以南乳鹹菜燜豬肉的工序最繁複,他預早向肉檔訂好半肥瘦豬肉,再花3、4小時做準備工夫。鹹菜先浸淡,再下黃糖與木耳炒。豬肉汆水後切片,以豆豉及醬油等醬料醃,再加入鹹菜同燜。將這道充滿客家獨特風味的燜豬肉,變成聖誕愛筵上一道受教友歡迎的菜式。

20 多年來,參與聖誕愛筵的人數由約40人增至今年的百多人,食物愈來愈豐富。蘇牧師留意到,新一代教友傾向做不太複雜的菜式,「多了易煮的東西,例如雞翼、沙律。亦有碗仔翅、用光波爐燒的燒肉、燒海鮮、聖誕蛋糕、布甸、薑餅人。愛煮的人,會做難度高的菜,如雞絲粉皮、煎蛋餅,十分多元化」。

客家菜能在聖誕愛筵中佔一席位,其實是教友自由發揮所長的結果。「窩美堂的感覺是溫馨大家庭,不是拘束或規矩死板的。大家一早來set場,準備到收拾都是義務,像一家人的交流,大部分人甚至不願claim錢。」問蘇牧師歷年有何深刻片段,她沉思數秒說,每次也很感動,「起初總擔心會沒人煮,最後發覺大家都會捧着食物來,每次都有(剩)餘,有餘就是上帝恩典。這餐也不旨在吃得很飽,而是旨在感受這份愛」。

七色啫喱 孩子「嘩嘩聲」捧場

聖誕佳節,人人外出慶祝玩樂,誰又記得留守廚房裏、默默為大家送上美食的伙頭大將軍?廚師植東雲(雲姐)在保良局家舍任職32年,現時服務約300名兒童及青少年。10年前起,家舍加設聖誕聯歡晚會,她便負責準備聯歡會上的食物,包括生炸雞翼、咖喱蘿蔔魚蛋、紅豆糕、馬豆糕、麥芽糖等,讓小朋友在晚會表演唱歌跳舞後享用。

晚會前一天,雲姐便要開始準備。先把馬豆和紅豆煲大約兩小時,其間要看火,調味後放進雪櫃裏凝固成糕。雞翼先醃好才更入味,也方便翌日放進滾油生炸。雲姐經驗豐富,炸雞翼時只需目測,看見雞翼浮上油面,便知道生熟程度。還有便宜簡單、顏色鮮豔的啫喱,統統都是小朋友的至愛。即使不是什麼山珍海錯,但對小朋友來說,單是看見幾種顏色的啫喱上桌,便興奮的「嘩嘩聲」,拿起餐具蠢蠢欲動了。

晚會期間,雲姐需事先準備好食物才有空到場觀賞小朋友表演,感受熱鬧的聖誕氣氛。表演一完,她又要走回大廚房,將已準備好的食物搬到晚會場地,給大家分享。「(食物)每次都幾乎食晒,小朋友總說好吃,會叫『阿姐我要多啲嗰啲(食物)』,(我)亦曾收過一次小朋友的聖誕卡。」這些天真爛漫的笑容,是雲姐工作的原動力。她本來已於去年退休,但很快又再度「回巢」,出任職責較輕鬆的助理廚師,「不捨得小朋友,見到他們開心成長,自己都開心」。

文:宋霖鈴

編輯/林曉慧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