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大戰 飯盒速祭五臟廟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午餐,對打工仔來說,恍如爭分奪秒的競賽。中午12時起,人潮從四方八面湧入工商業區的食肆,「慢活」概念在短短1小時的午餐時間內絕對「唔work」,只能快攻。若堂食之門沒有為你打開,外賣飯盒就成了救星。一個個紙飯盒、發泡膠飯盒所盛載的燒味飯、粟米肉粒飯、乾炒牛河,或會被「倒汗水」影響口感,味道無可避免打了折扣,但畢竟「搵食艱難」,在味道與速度之間,打工仔還是傾向選擇後者。

「搵食艱難」,是每個年代打工仔的共同心聲,除了指掙錢不易,也貼切道出午飯時間找地方填肚子之苦。上世紀50、60年代流行「包伙食」,部分工廠、寫字樓會提供到會午膳予員工,通常外判給包辦筵席館或飯店製作三餸一湯及白飯。隨着工商業高速發展,不是所有公司都會「包伙食」,於是在繁忙旺區,午飯時間一到,上班族從各工廈、商廈「傾巢而出」,令附近食肆迅速滿座,一位難求。1965年《工商晚報》的一則新聞提到,「為解決中區午膳擠迫,嘉頓酒樓在大會堂供應盒裝快餐,只限外賣」,反映外賣文化悄悄崛起。加上1970年代,政府因食物衛生關係分階段取締包伙食服務,「外賣飯盒」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闖出新血路。

第一代紙飯盒 牛油紙吸油保溫

1942年於中環起家、以炭燒燒鵝馳名的鏞記酒家,就是為中環白領供應外賣飯盒的先驅之一。他們早在1940年代末期已設立外賣部,提供當時流行的上門送餐服務。「我小時候看見伙計把毛巾捲成圈狀放在頭頂,再放上盛有疊起碗碟的大長方形托盤,然後手拿着湯煲的雲吞湯,徒步送餐,若干小時後再去收餐具,好多食肆都是如此。」鏞記創辦人甘穗煇次子甘琨禮憶述。伙計一來一回相當費時,運送過程又易打破餐具;碰巧甘穗煇於1964年參觀東京奧運會時,發現日本人以薄木盒盛載午餐邊吃邊觀賽,因而受啟發,回港後便製作便攜紙飯盒。那時甘琨禮在鏞記當暑期工,與伙計一同摺紙飯盒,放上牛油紙吸油及保溫,再盛載多款中式炒粉麵,如招牌燒鵝飯、叉燒油雞飯、炒米粉等。甘琨禮補充:「那時包伙食有三餸一湯,但員工無法自行選擇吃什麼,外賣飯盒就給他們多一個選擇。」外賣飯盒登場後,每天可賣出400、500個,附近律師樓、會計師行及建築公司等都來預訂,連電視台外景隊都特意駕車至中環取飯盒。鏞記紙飯盒可說是中環打工仔的集體回憶,為了傳承這份情懷,甘琨禮女兒、現任鏞記財務總監甘蕎因至今堅持外賣沿用紙飯盒,近年飯盒的紙質亦改用更環保及堅固的物料製作。

參考漢堡包盒 設計揭蓋盒

踏入1970年代,美式快餐攻入香港,並催生港式快餐。港式快餐賣的不單是漢堡包、薯條、雞髀,外賣飯盒更富本地特色,粟米肉粒飯、沙嗲肉絲飯還是有捧場客。那時有食肆把飯置在油紙上便直接用膠袋盛起,有的則像鏞記般用紙飯盒,而本地一次過餐具生產商老字號必事利在1980年代與美國專家研發出發泡膠飯盒後,很多生產商紛紛仿效。其市場部經理Benjamin說:「有些紙飯盒在高溫及濕水下容易軟化,疊起來時容易壓爛飯餸。碰巧那時麥當勞開始流行,他們的漢堡包盒相當方便,因此我們參考這個設計發展飯盒。」發泡膠飯盒的容量為24安士,剛好可盛載一碗白飯及少許餸料;揭蓋式設計亦是針對快餐而設,方便食肆員工可一手拿起飯盒盛飯出餐,效率比天地蓋飯盒高。後來快餐店看到咖喱汁、黑椒汁等醬汁淋在飯面會令飯粒黏成一團,因而發展出不同間隔的款式,配合中西餐不同需要。現時更主要使用可分解物料製作各種餐具,有望取代傳統的一次過餐具,以更環保的方式推進外賣文化。

簡單食材 煮出60中西飯款

擁有40年歷史的利口福快餐店主力做外賣生意,食物多年來都是即叫即製,老闆娘Sammie受訪時正處理10多個外賣「柯打」,拿着家用平底鑊的她,不慌不忙地煮製兩三盒飯分量的沙嗲牛肉汁。她以雞、牛、豬、生菜、番茄、雞蛋等簡單食材,煮出超過60個中西式飯款,如蝦醬通菜牛肉飯、沙嗲肉絲飯、鮮茄豬扒飯等。她說利口福有的是彈性,不介意「客人發辦」,只要有足夠食材都會製作。她又說以電扒爐炒飯,飯粒相對乾身,外賣也不怕油分積聚在發泡膠盒底。只消數分鐘就炒好5盒飯,速度不輸連鎖店。附近的學生、街坊、打工仔都是其熟客,午膳時間本來已多人,近日又與網上外賣平台合作,開闢另一條客路。

■Info

◆鏞記酒家

地址:中環威靈頓街32-40號

查詢:2522 1624

◆利口福快餐店

地址:太子界限街43號恆富大廈地下1號舖

查詢:2777 9006

文:黃嘉希

統籌:陳詠詩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