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醇厚干邑 擺脫土豪形象

文章日期:2019年10月02日

【明報專訊】上期談過Armagnac(雅文邑)後,不如今期繼續聊聊白蘭地,說說干邑(Cognac)。水果釀造的蒸餾酒都叫白蘭地,干邑都是白蘭地,可是白蘭地卻不等於干邑。

白蘭地產自干邑區 才能稱干邑

干邑本是法國一個小鎮,盛產白蘭地,後來法國立例規管,列明只有來自干邑區的白蘭地才能稱為干邑,就像只能產自法國香檳區的氣泡酒才能叫Champagne一樣(干邑區也有大小香檳區,卻是兩個地方來的);就算在干邑地區生產,但若未能符合由干邑生產監管組織BNIC(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u Cognac)的規定,還是不能稱之為干邑,浪漫的法國人有時也可以很執著。

荷蘭人為方便運輸 發明白蘭地

有趣的是,白蘭地卻不是法國人發明。大約在14世紀,荷蘭人在法國買葡萄酒,但發現時間一久,葡萄酒的品質就會變差,於是聰明的荷蘭人將葡萄酒蒸餾,其實是為了方便運輸,而不是為了提升品質,他們將之稱為Brandewijn,意思就是「蒸餾過的葡萄酒」,Brandewijn運到荷蘭後會加水稀釋後才喝,是白蘭地的雛形;Brandewijn這個字之後演化為Brandy。那時候的Brandewijn只是農民喝的粗酒,還要過兩個世紀,才慢慢發展為較接近現時的Brandy,當中包括法國人在荷蘭人的製酒基礎上,加多一次蒸餾(溫故知新,上期提過Armagnac保持一次蒸餾),然後他們稱之為「eau de vie」,意即生命之水;另外酒商以橡木桶運送「生命之水」,意外發現橡木桶會影響酒體的味道,令「生命之水」變得更美味,於是酒商便刻意利用橡木桶陳釀,時至今日,釀製干邑還有必須使用來自Tronçais及Limousin地區橡木桶的規定。

逾九成干邑 只用白玉霓釀製

上期說過Armagnac主力用4種葡萄,而干邑則九成以上只用一種白葡萄——Ugni Blanc(中文名字很美,叫白玉霓)。這也有段古。話說干邑一直有用Folle Blanche、Colombar等葡萄釀製,但在19世紀中葉,來自北美的葡萄根瘤蚜蟲病傳入法國,幾乎橫掃整個歐洲葡萄園,法國的葡萄酒產量劇減,到1893年結算,當地葡萄園的面積由30萬公頃,跌至只得4萬公頃,可想而知法國整個葡萄酒產業都瀕臨破產。及後疫情受控,但各大酒廠都要根治病患,於是索性引入美洲抗病性較強且酸度更高的葡萄品種Ugni Blanc。現時九成以上干邑都用Ugni Blanc,當中最高銷量的軒尼詩更是100%使用。

展覽加藝術元素 走年輕型格路線

說到1765年便設廠生產干邑的軒尼詩,是讓干邑風行全球的先驅。18世紀,我們熟悉的4大品牌軒尼詩(Hennessy)、馬爹利(Martell)、人頭馬(Rémy Martin)及拿破崙(Courvoisier)等相繼成立,當中以軒尼詩最早將干邑打入北美市場。事實上,軒尼詩在1971年跟著名香檳品牌Moët & Chandon合併,16年後(即1987年),再跟時尚名牌Louis Vuitton合併,成立了LVMH,確立了干邑奢華的形象。1980、9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就有很多XO、VSOP的電視廣告,如果你夠「年資」,應該會記得「世事無絕對,只有真情趣」等廣告對白或口號,還有找來當年一班型男如萬梓良、石修、馮淬帆、楊群、呂良偉等拍攝廣告片,當然也少不了葉麗儀的經典Hey Big Spender特醇軒尼詩廣告;及至結婚擺酒,父輩總說要有「交叉窿」先夠派頭。不過,這種「土豪」風格,時至今日卻不利長遠銷售發展,是以各品牌的市場部門不斷動腦筋,改變過往形象,譬如筆者近日在澳門參觀的「解碼軒尼詩」展覽,有以白氣球砌成象徵葡萄樹的藝術裝置,有放了幾百支不同顏色「生命之水」的房間,也有深入淺出地解釋白蘭地緣起與製造過程的展板,甚至品酒會亦有點「戲劇性」,花了這樣多心思,無非是想擺脫過去的土豪形象,改走奢華得來,也是較年輕、較專業的型格路線。

說實話,我比較喜愛風格多變的威士忌,但在夜闌人靜的晚上想放鬆一下,醇厚甜美的干邑,也是十分不錯的選擇,從不會讓人失望。

■「解碼軒尼詩」澳門站

日期:即日至10月6日

參加方法:於澳門銀河酒店「解碼軒尼詩」專櫃報名

■ Profile

胡蘇 - 開威士忌酒吧,到現在淺談威士忌的皮毛,目的,只為交流。

文:胡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