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遊探索威士忌吧 眾裏尋「她」

文章日期:2019年06月26日

【明報專訊】每到異地,總愛逛一逛當地的酒吧,尤其是威士忌酒吧,算是另一種模式的文化交流;不少酒友都愛跟我一樣,不過對於初學者,可以提供少許貼士。

相比身邊不少酒友,我過往去過外地的酒吧不太多,大概十來廿間吧,近兩三年外遊總忍不住要逛逛,甚至朝聖;早前快閃東京幾天,也到了兩間威士忌小店蹓躂。如果在香港,初學者去威士忌酒吧,通常會找資深酒友當「嚮導」,入到酒吧就不會不知所措,但如果一個人去外地酒吧,面對琳瑯滿目的酒櫃,恐怕不知如何入手。若到新加坡與台灣的酒吧都好一點,語言溝通上大抵沒有問題,尤其台灣的酒保多數比較健談,但在日本的話,酒保未必懂英文,也未必有酒單,就算有,亦可能全是日文,若因而卻步,那便容易錯過尋寶的機會。

初學者想體會外國威士忌酒吧風情,如果事先沒做功課,那Google地圖也算是好幫手,「探索」附近的酒吧,看看營業時間等基本資料(當然日本的小酒吧無端端關門不營業是常有的事,我也遇過幾次),Google裏的評論未必可盡信,但也可知悉店主懂不懂英語,或是有沒有英語酒單等情報;要留意的是,日本的小酒吧不少在橫街窄巷,有時用Google導航明明已抵達目的地,卻不一定找得到,那可能因為該酒吧是樓上舖,或者門口很隱蔽,甚或沒有招牌等等,所以必須仔細觀察;當找到隱世小店時,也是另一種趣味。

酒保選酒有驚喜

尋幽探秘之後,打開酒吧的大門,通常就是幾百支威士忌正在等着你,以我這次去位於東京目黑的The Mash Tun Tokyo酒吧為例,店裏的酒櫃與吧枱都滿是威士忌,我問過老闆鈴木先生,他說有超過700款威士忌,而且種類很多,無論日本的、蘇格蘭的、OB(Official Bottle)或是IB(獨立裝瓶廠),應有盡有。相對算是老手如我,也覺眼花撩亂,若是初學者,也不必過於恐慌,雖然都是沒有Menu,但如果有自己喜歡的品牌就說品牌,酒保自然手到拿來;如果記不得品牌,說喜歡的口味如泥煤、雪莉桶、波本桶,或是果甜、花香、煙熏等等,然後讓酒保選酒也是可以的。再退一步,連口味也說不上的話,那麼相信心情相信感覺也有機會選到對的酒,譬如向酒保表示想來點激烈的,他便可能給你Laphroaig或Ardbeg;如果想要清新的,他或會為你送上一杯白州;想要甜蜜輕鬆,Glenmorangie或Dalwhinnie都屬上佳之選。

較便宜價格嘗天價日威

選酒是一個很好玩的過程,尤其當你在幾百支威士忌裏眾裏尋「她」,酒保就像為你牽引紅線,這次造訪The Mash Tun Tokyo,我便給了鈴木先生一道考題——稍老年份的Port Cask Finish(在砵酒桶陳年);鈴木不愧是日本著名的威士忌達人,他想了一想,在吧枱上百支威士忌裏找了一支1976年的BenRiach出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特技)。這支酒也沒有讓我失望,2016年入桶,陳釀39年的老酒,朱古力、乾果的香氣四溢,正是我笑說不捨得洗杯系列,入口醇滑及豐厚,是很不錯的選擇;half shot(到酒吧,若可以的話我總建議點half shot,因為可以品嘗多些不同款式)也只是3000日圓(約218港元),性價比很高。

事實上,在日本的威士忌酒吧經常找到一些老威士忌,不一定是年份很老,也可能是很老的舊牌酒,另外亦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品嘗現已變成天價的日威,例如高年份的響、山崎與白州,甚至夢幻逸品輕井澤與秩父的啤牌系列等;我這一次沒找這類日威,倒是上次到四國高松的Bar Shamrock,喝過Suntory的高級調和式威士忌鳳雅,以1984年山崎雪莉桶為主要原酒,深深的琥珀色已讓人垂涎欲滴,柑橘、乾果、黑朱古力,還有一點柿的味道,口感豐富,又是另一支不捨得洗杯系列。鳳雅不易找,到樂天網購連稅要30萬日圓一支,港幣大約兩萬多,但在酒吧花數千日圓便有機會嘗到。

選酒的過程還可以聽故事,譬如我看到一支名為「荒川」的威士忌,較為冷門,於是問一問鈴木先生這款日威有什麼特別,據他所說,原來荒川是新興日本威士忌酒廠厚岸的作品,有趣之處是雖然在日本完成蒸餾等工序,但之後卻運到蘇格蘭陳年,而陳釀的酒桶是過往裝過蘇格蘭威士忌的,陳釀了7年才入樽發售,但這到底算不算日威,鈴木先生也答不上。要鈴木先生答不上的威士忌問題可不多,畢竟他從事威士忌行業已30多年,到2004年開The Mash Tun Tokyo,酒吧已不止一次獲得Great Whisky Bar of the World殊榮,實在值得一遊;如果沒時間到目黑走一轉,他也不時會來香港參加酒展,或能碰上。

酒吧fb相片當Menu

正如前文所說,日本的小酒吧不是所有店主或酒保都像鈴木般懂英語,我這次到訪新宿的Bar Keith便是一例,如果連上述招數也用不上(我用了第一招,說品牌,這次我選的是Bowmore,酒保便拿出十幾支不同年份的Bowmore OB或IB給我選擇),唯有用「絕招」——上酒吧的fb,找「相片」一欄當Menu,雖然這不及酒保親自介紹那樣有趣,但溝通不到也唯有出此下策。我那天上Bar Keith的fb,才發現原來這小店很有心思,每天都推出一款以威士忌為基酒的特色雞尾酒,我當然也有趁熱鬧,點了一杯名為Shamrock(對,又是Shamrock)的「是日特飲」。另外,認一些日文字也是好的,而且片假名大抵是英語譯音,拼一拼語音,便有機會知道菜單上的小食「チーズ」原來就是芝士了。

當然,我還是喜歡可以跟店主或酒保輕鬆聊天的酒吧,始終這也是有趣的一環,尤其香港威士忌吧的酒保大多較為含蓄,除非已很熟絡,否則未必會主動聊天,這方面台灣酒保似乎熱情得多,我造訪著名的後院酒吧時,幾個酒保很有默契地輪流跟你聊一下,態度親切,卻又不會覺得煩擾,服務可謂達到專業級數。

■關鍵詞

Bar與Pub

Bar與Pub都解作酒吧,Pub是Public House的簡寫,源於英國,最初是公共空間的意思,人們愛在這裏食飯飲酒聊天玩樂,後來演變成酒吧的稱呼;Bar多數說是美式叫法,但也不盡然,有種說法是Pub會提供食物,而Bar則主要提供酒精。當然,到了現在,實際上兩者都沒太大分別,只是威士忌酒吧,大多叫Bar而很少叫Pub。

■Profile

胡蘇

開威士忌酒吧,到現在淺談威士忌的皮毛,目的,只為交流。

文:胡蘇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