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本土意識 重振英國紡織廠牌 親民日常服 帶動社區經濟

文章日期:2023年03月22日

【明報專訊】在剛舉行的Christopher Kane時裝展,筆者恰巧坐在久未碰面、英國西裝品牌Norton & Sons 創意總監Patrick Grant旁邊,他在騷前讀着Sven Beckert所著的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跟Patrick的第一次相遇,是2012年他在香港參與LONDON show ROOMS展出時裝西裝品牌E. Tautz。這次再見面,他分享自2016年開展的Community Clothing企劃,由西裝轉向另一個極端——日常便服。

作為消費者,現時只限英國網上訂購的Community Clothing,該可為不少赴英港人提供另類便服選擇。由投資角度來說,以西裝為本業的Patrick Grant以日常便服作為業務上的分散投資十分聰明,無論奢華巿場是好是壞,都能更多面地穩定發展。但有趣的是,在講求行銷全球的今日,Community Clothing只限英國網上訂購的發展模式。他發展這個品牌的初衷,是支持本土經濟。「2005年我接手Norton & Sons時,便以只採用英國最好的工藝及布料生產商為發展原則,強調產地(provenance)的重要,支持本地紡織業。250年來,英國布料依然是全球前線水準之作。我的祖父輩便從事布料業,這是我的成長背景。」

由於工作及成長背景,Patrick Grant發展了完好的紡織生產商人際網絡,其後發展品牌E. Tautz時亦進一步推展相關人脈。在2015年,Blackburn的服裝品牌Cookson & Clegg因為失去了曾效力75年的英軍制服的訂單,而面臨結業危機。於是Patrick Grant便與Norton & Sons的投資者收購Cookson & Clegg,以拯救這個具150年歷史的廠牌,同時改變當時的發展模式以重振旗鼓。其後英國亦有不少紡織廠如位於Hawick的多家針織廠步入結業危機。在輝煌時期,英國紡織業人口佔約160萬,但時至今日只有1萬,令不少紡織工藝流失。而英國不少城填發展均有賴當地工廠支撐,失去了廠房,亦象徵城巿文化流失。如何透過重振廠牌從而振興紡織舊鎮,成為2016年正式成立的Community Clothing的發展方向。

低利潤 高品質 兩者兼備

「我的背景讓我發現現時坊間的便服大都質量參差,於是我想到利用廠牌的季節空檔(spare capacity)生產優質便服,並只面向大眾,不設分銷商,亦只會在賣完後才再作生產減少存倉。英國有不少人支持自家產品,亦有優質便服的巿場空間,於是便有了Community Clothing。」其設定跟H&M集團持有的ARKET相似,但在銷售及製作上更着重本地化。Community Clothing將利潤維持在低水平,生產成本及訂價的分別約為1.7%,並抽走普遍大品牌的常用營運成本。如品牌大都用上15%至30%利潤作巿場推廣,Community Clothing只用上最多5%。品牌大都沿用現有設計而非按季節推出新設計,其主力網上銷售減去舖租等做法,亦減省成本。素材來源也維持不變,穩定品質。

54%顧客支持本土生產

現時與Community Clothing合作的英國廠牌約有41家,散佈於全國28個城巿,產品則按每家廠牌的精專生產,但問題是在銷售巿場或是投資者而言,本土貨對英國人有多大吸引力?Patrick Grant回應︰「英國不少廠牌大都是家族持有,並精專某種布料或工藝,如其中合作的AW Hainsworth & Sons,便是生產王室用布料。這些廠牌在購買或投資兩個層面均具號召力,同時希望支持本土經濟。我們投資Community Clothing時,並不是想要變成時裝巨擘,而是一個能健康營運、以數百萬英鎊銷售額為目標的企業,成為本土人買優質便服的必到之處(a go-to place)。投資者亦認為這個定位具特別價值。最終時裝及服裝最重要的,是讓人在多個層面上感覺良好,買得快樂,著得開心。現時不少時裝,都缺乏這種予人快樂的感覺,取而代之是質素成疑的量產品,不是讓人值得珍惜的東西。數據顯示,有54%顧客會因為本土生產而購買。緊隨其後的,是產品質素,佔48%。這種本地意識,其實在法國十分普遍,按我在法國留學時的體驗為例,法國人不論衣食住行都會以法國貨為先,亦以法國產物為傲。英國人在這方面的意識相對較低,但現在也有所改變。」

個人認為Community Clothing發展模式最有趣的地方,是在全球化講求各國互貿的情况下,除部分素材來源外,採取全內循環的模式。這種模式看似是全球開始走入「合久必分」的階段,一如內地亦在經濟上走內循環的經濟政策。Patrick Grant則認為在環保和公平的前提下,世界工廠這個概念可能不合時宜,反之如何就地取材——素材及人才,同時減少運輸帶來的成本及碳排放,才是未來的發展大勢。「之前不少品牌在香港生產,其後因為減低成本移到內地,然後再轉到其他國家。但這種因為勞動成本而不斷移動生產線的運作方式並不能長久,最終時裝業只會用盡所有廉價勞工的生產地。」●

網址︰communityclothing.co.uk

文:Dawn Hung

美術:劉若基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紡織 布料 便服 英國 每日明報-Life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