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中年好聲音》 動人的是故事

文章日期:2023年03月17日

【明報專訊】作為一個完全不喜歡觀看音樂選秀節目的電視觀眾,我也按不住看了兩三輪《中年好聲音》。看過之後,其實也不喜歡,不過自己不怎樣喜歡是一回事,不得不承認這個節目有它的觀眾群,而且收視率相當好。作為一個電視節目,它是近期最有議論點的節目之一。

在我接觸到的一些朋友之中,尤其是那些本身也挺喜歡卡拉OK的,看得相當投入,屬固定收看的一群。他們不是隨意說兩句那麼簡單,而是一直觀看,能講出好些細節。

這個節目的主要賣點相當明顯,能吸引一大批觀眾固定收看,不是因為常駐評判或客席評判不留情面、尖銳的(又或者尖酸的)批評,又或者是那些有變化的競賽方式,更不見得是那些在每一輪比賽中大致上可以預料得到的(例如面對淘汰的時候)感人場面,而是那些「素人」參賽歌手。

當然,嚴格來說,絕大部分參賽者都不是素人——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點點背景,而不是「無端端」、「失驚無神」站了上台的。在他們當中,有的是街頭歌手,有的早年曾經參加公開比賽,並且有過名次,也有的是娛樂圈出身,又或者家人是演藝人。究竟這樣的背景有何意思,這一點是可以討論的,不過起碼有故事可講,令觀眾覺得這並不是一般的選秀,添了一點瞄頭。

《中年好聲音》的參賽資格是參與者要年滿35歲或以上,這呼應了節目名稱的副題:「向夢想再出發」。在某個意義上,這是一個「鹹魚翻生」的節目。不過,在此所謂「鹹魚翻生」者,不是過氣歌手、明星找尋東山再起的機會,而是參賽者回歸初心,再為興趣、理想而戰,不願見到自己淪為(周星馳語錄中的)「鹹魚」一條。參賽者站上舞台,就是他們那份決心的表現。

小故事令人感動

在比賽的過程之中,參賽歌手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有一定的實力,可以比得上職業歌手;而更重要的是,要證明自己心中的那團火仍未熄滅,敢作敢為。而對電視旁邊的觀眾而言,有的想看看是否有臥虎藏龍的高手隱藏於民間,有的則主要是想感受一下參賽者如何「拋個身出嚟」,熱血拼搏一番。口說不想做條「鹹魚」,這並不困難,但要真的參賽,就需要決心、行動(而這正是很多隱世高手所欠缺的)。每星期節目所見,無論最終成功與否,那批人至少踏出了一步,有過嘗試。

那句話說出來很老套,但很有道理:其實有時過程真的很重要。坦白說,誰人最後勝出這個話題或者最多只維持兩三個星期,之後便從娛樂新聞中消逝。近年選秀節目的勝利者能夠從此事業起飛,一帆風順,是少數而不是大多數。可是,在過程之中某參賽者有一些能夠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現,則可能就是將來反覆重播的畫面、重提的題目了。是否冠軍這個問題,確實不是十分重要。關於這一點,大家心裏有數。所以,觀眾期待的,不是比賽的最後結果。經過好幾輪之後,《中年好聲音》也很難再有什麼高潮。就算由譚詠麟「校長」親自來給參賽者演繹他的名曲打分,也不外如是。

這個節目之所以繼續能夠吸引一定數量的電視觀眾,是因為它有故事好講。參賽者有他們的故事,而觀眾也有可能在比賽過程中發掘自己的故事。今時今日,這些小故事才叫人感動。

文:趙東尼

相關字詞﹕中年好聲音 趙東尼 沙發薯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