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共學:貪吃與禪食

文章日期:2023年03月05日

【明報專訊】前陣子讀維多利亞時期上流族的餐桌和關於餐具的歷史,總會讀到關於宴會的描述,其奢侈和浮誇程度是我這種平民沒法想像的,而且需以大量奴隸和僕人的勞動力才能支持。再稍深讀一下,發現關於階級與飲食的本質由古希臘時期至今未變。

從求生本能到飽到嘔

這讓我想起2019年的西班牙電影El hoyo(英譯:The Platform,港譯:飢餓鬥室):在深不見底的垂直監獄中,每層住兩人,每天由樓上降落一個堆滿精緻佳餚的懸浮平台,層層停落,人只能在限時內進食,不得私藏食物,樓下的人只能吃樓上吃剩的,最上層的人當然能盡享最多最好的食物,但他們沒有為下層的人着想,甚至肆意浪費,吃不完還吐口水和撒尿到食物上,未到底層平台上已連殘渣也沒有,便人吃人。人所住的樓層每月洗牌一次,但在下層能生存下來而幸運地轉到上層的人並沒有因此珍惜食物,反而報復式浪費。我覺得這電影極致地濃縮歷史與社會的赤裸。我小時候曾經與一位同學和她媽媽到酒店吃自助餐,她們拿得一桌食物但每樣只吃幾口,吃壽司也只吃上面的魚生,不斷地吃到吐之後繼續吃。這畫面一直在我整個童年揮之不去,長大後才明白她們曾經歷困苦,到有能力時便盡使權利,這是人性和內心未療癒的結果。

中古時代的富貴常態

貪吃是人類的求生本能,在荒野中採集打獵(食物來源不穩定)的環境,喜好高熱量 (甜味和脂肪)和富蛋白質(鮮味)的食物是人類的天性,只是身體的進化還未趕及社會發展的速度。我們能在戲劇、詩歌和繪畫等看到歐洲人在中古時代所想像的極樂世界:樹上長滿各種菜餚,地上長出蛋糕、乳酪和薄餅,濃湯河流浮着肉塊等,都是人對衣食無憂的渴望(誰不想哩)。在資源豐富的環境中,富裕的人便較有能力確切地實行「貪吃」,好比那垂直監獄,最底層的人其實已完全沒食物可貪了。最能展現貪吃(甚至暴食)的場景就是貴族的宴會,自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已有很多關於王室和富人揮霍奢侈、酒池肉林的記載。如果能穿越過去,我也想一睹一場宴會中2000尾魚、7000隻鳥、一桶桶的蠔和扇貝、肉山酒海的壯觀程度。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1368-1422)在1389年舉行婚禮,毫無忌諱地在聖德尼修道院(Abbaye de Saint-Denis,是王室陵墓)狂歡,包括高階教士在內的賓客們狂飲暴食,飲飽食醉後不惜嘔吐以便繼續吃喝;在14世紀向神父的告解和15世紀意大利壁畫中的描述,吃到嘔吐似乎是中世紀末歐洲宴會的常態。

粗茶淡飯拒佳餚 君王被封聖

貴族暴食的行為受當時的社會(尤其教會)譴責,認為貪吃是一種罪,能令人恣情縱欲,破壞社會秩序,是一種墮落。查理六世的婚禮更是國家醜聞,污辱聖地,敗壞王室尊嚴。修道院主張齋戒和禁食來提升靈魂,認為貪吃是修行的障礙。歷史中確有君王嚴守飲食戒律,路易九世(1214-1270)力行粗茶淡飯,拒絕食物帶來的愉悅,在醬汁和濃湯中加水,拒吃佳餚美酒,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不過中世紀末期的天主教會常被諷刺他們守的是美食齋戒,因為雖然齋戒期間不吃紅肉,卻吃大量味道辛香濃郁的海鮮珍饈和豐富的甜點,盡享口福之欲,齋戒期美食料理風行整個16至17世紀的法國和意大利。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家嚴厲指摘天主教會貪婪腐敗,荒淫糜爛,以帶濃厚貶義的「公豬」來比喻貪吃好色的神職人員,醜陋無恥,修道院和教堂都是骯髒的豬圈。現在我終於明白意大利主廚在廚房罵人為何與神和公豬有關了(我只知道他罵的是最粗的髒話,也很驚訝最粗的髒話竟與性器官無關)。在富人貪吃暴食之際,12至13世紀早就出現了餐桌禮儀來約束無節制的狼吞虎嚥,於是便能名正言順「端正地貪吃」,餐桌禮儀隨時代不斷變化,後來成了排他的手段。

宴會演變藝術體驗

飲食與階級總是密不可分,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固然得到較多資源,獲得較多較好的食物。宴會是展示財富和地位的最佳場所:主人家透過海量的食物和珍貴食材(如孔雀、仙鶴、百靈鳥舌、東方香料等)、浮誇的菜式(如噴火豬頭),還有以昂貴的糖製成城堡和紋章來炫富,除了食物還有歌舞、話劇和馬戲助興,宴會按客人的等級編排座位和提供食物。文藝復興的展開,烹飪變得精緻化,講究品味和典雅,視美食為感官藝術,餐桌是一個華麗舞台,講求美感(吃孔雀之類的山珍變得不再時髦),一切都精心設計,所用的餐具成了階級的象徵,意大利上流社會使用叉(17世紀大部分歐洲人都用手吃飯),與農夫區分開來。文藝復興時期就連桌布和餐巾也非常講究,整個宴會就是一場藝術體驗,1513年一場在羅馬的貴族宴會上,餐巾折疊得能裝活鳥,讓客人一打開餐巾小鳥便飛出來。早在14世紀餐酒已成了強化階級的工具:上層階級喝白酒和粉紅酒(Rosé),勞動階層喝紅酒,16世紀開始出現品酒的記錄與詞彙。文人進場飲食的活動造就美食家(gourmet)的誕生,飲食專家以學識和舌頭分析美食的細膩。餐桌和邀客的禮儀成了道德規範、教養和享用美食的準則。當較低層的人模仿較上層的飲食方式,上層的人又會想出其他方法或改變品味與他們分隔區分。這現象至今不變,只是以不同形式呈現。

每天10分鐘 練習正念進食

有人堅持苦行、拒絕愉悅感以達至清心寡慾;有人沉迷享樂、追逐餐飲潮流或盲目執著某種飲食來建立身分認同,又或以暴食來平復內心的不安。飲食若能取其中庸之道,尊重各人的飲食習慣,適量而美味健康的食物能滋養身心,偶爾的慶祝聚會能在生活中建立儀式感,與親朋緊密連結,建立社群互相支持。一行禪師(1926-2022)提過「一湯匙,一世界」,一口飯裏包含着整個宇宙的恩賜。在享受(或追求)美食的時候我們常忘記這是經歷萬水千山才能出現在餐桌上的,眼前食物包含着陽光、空氣、雨水和泥土,還有農夫、物流、供應商和廚師等的勞動。葷食也好,素食也好,食物中都盛載着眾多生命和苦楚。帶着覺知地吃是對生命的尊重。以開放的心,專注地吃每一口食物,感受它的溫度、質感和味道,就算食物分量不多、平凡簡單,也能感到滿足。

最近我在練習正念進食,每天最少10分鐘,放下工作、手機和Netflix,專心地慢慢吃,就算沒時間吃飯也至少堅持專心地喝早上的一杯咖啡,練習回到當下。我非常喜歡一行禪師以「飲用一朵雲」這般詩意來形容喝茶:只要停下來,珍重地好好喝茶,就能感受與大地的連結,覺知自己在喝一朵雲、在喝雨水,茶的芳香是大地之母的贈予。托着手中的一杯宇宙,此時此刻,什麼都不再重要了。

白蘿蔔Steak食譜

月前在京都旅行時留意到很多居酒屋有一道白蘿蔔steak(大根ステーキ)。Steak這字充滿肉食的渴望,白蘿蔔卻樸實清雅,合起來有種莫名的反差,簡單但具存在感,於是我也想做我的版本。這道菜可獨立成為一道得體的主菜,也可作warm appetiser,作下酒菜亦非常不錯。

【材料】

‧白蘿蔔……600克

‧昆布……8克

‧乾菇……20克

‧室溫食水……650毫升

‧糯米酒……25克

‧糖……5克

‧海鹽……2克

【醬汁材料】

‧牛油……20克

純素者可用橄欖油或其他植物油代替

‧洋葱……40克

‧雜菌……50克

‧豉油……30克

‧黑糖……5克

‧高湯……70克

‧檸檬汁……5克

‧生粉……3克

‧紫蘇絲和山椒粉……少許

【做法】

1.把乾菇和昆布放於水中浸軟。

2.白蘿蔔洗淨去皮,切成厚件,在兩面輕輕𠝹小格。洋葱切絲備用。

3.把白蘿蔔、糯米酒、糖和海鹽都放入乾菇和昆布中。

4.以中火煮滾後,拿起昆布,收小火將白蘿蔔煮至熟透,即輕輕就能把竹籤插入,但不軟爛的狀態。煮白蘿蔔的水成了高湯。

5.在小碗中把豉油、高湯、糖、檸檬汁和生粉混和,備用。在平底鍋中放入5克牛油,以中火加熱,牛油融化後放入白蘿蔔,煎至兩面金黃,盛起備用。

6.在同一平底鍋中放入剩餘的牛油,把洋葱切絲炒至呈透明狀後,加入雜菌炒至金黃。

7.加入步驟4的高湯,把白蘿蔔回鍋。

8.收汁後上碟,撒上紫蘇絲和山椒粉,完成。

■小貼士

白蘿蔔可預先準備好放雪櫃作常備菜,吃的時候才煎熱。剩下的昆布、乾菇和高湯,加入味噌可變成味噌湯。

文、圖˙ 林女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