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走在髮禁風波之前 香港有間「無校規」書院

文章日期:2022年07月31日

【明報專訊】中五生林澤駿向平機會投訴,質疑校規禁男生留長髮涉違《性別歧視條例》。林同學形容自己有少許性別焦慮,性別認同偏向中性,不希望自己畢業後仍然留短頭髮咁「男仔」的形象,更希望推動全港學校廢除髮禁校規。有學校校長指校規是教育學生建立良好行為和習慣,維持端莊整潔;性別研究學者則指校規、校園環境有意無意地鞏固性別二元觀念。究竟校規可不可以改?香港學校可以如何變得更性別友善?或許可以參考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做法。

「隱藏課程」將性別定型

林同學向校方提出留長頭髮的要求後,被校方以「男仔留長頭髮會污糟」、「會影響學校聲譽」等理由拒絕。亦有學校老師調侃:「係咪無錢剪頭髮?」或勸林同學畢業後才爭取修改校規。最後林同學因學校指再若不剪髮,就禁止參與學校活動或停學,而在壓力下被迫剪髮。

學校是青少年長時間逗留的生活和社交處所,學校校規、校園設施,以至老師與同學的互動,都會塑造和影響學生的性別意識。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陳潔華曾研究教育的性別視角,她說學校無論有意無意,總會向學生灌輸和強化性別觀念。「好多人對學校的理解是,學校只有知識的灌輸,沒有刻意去做任何性別的工作,但其實這是錯的。」雖然沒有性教育課本,但手冊上已列明男生要穿褲子、女生要穿裙子,校裙不能太短才是正經的女生。如規定男生一定要短髮,也加強了性別二元的價值觀,學生只接受某種性別氣質的男生或女生,而忽略了其他不同性別氣質、「不達標」的學生。

校方可能也不察覺校政正無意中加強性別定型,甚至性別歧視。陳潔華觀察所見,中學小息或放學時,球場上的都是穿著恤衫西褲的男生,女生多在旁觀看,原因卻不一定是女生不愛打波,「因為女生要著裙,著裙點出去打波?」或女生要預先帶備運動衣,比男生多一重不便,「所以校園環境就已經決定了學生可以做什麼、不做什麼」。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潘宇軒形容,這些課本以外的教育都是學校的隱藏課程(hidden curriculum),「隱藏課程對人的塑造有時是更加細膩及不易察覺,也有可能影響更加大」。例如校規會影響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如果沒有髮禁校規,可能教師就會變成尊重林同學的選擇,欣賞他願意表達自己。陳潔華也聽過女學生反映,老師會說男生適合讀理科,女生文靜乖巧適合讀文科,這些都會鞏固性別定型。雖然隱藏課程不易察覺,但潘宇軒認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留意學生成長有沒有出現障礙,而反思隱藏課程如何影響教師的言行,繼而影響學生。陳潔華的研究發現,現時師訓課程並不包括性別教育,她和潘宇軒都認為師訓課程應培育教師的性別意識。潘宇軒說除了性別,師訓課程也應包含如何理解不同種族和殘障學生。「這些認知對教師跟學生交往,如何幫助他們的學習歷程,以至教師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處境都有幫助。」

性別平權 不等於齊頭主義

教師要自我增值,增加對性別意識的了解,那麼更根本的校服儀容校規又可不可以改?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小學校長朱國強表示,校規的制定,是為了確保學校是個有秩序和安全的學習環境,校規也是教育工具,讓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有守法、自律精神,學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校服代表學校,儀容保持端莊整潔,對學生也十分重要。如果學生、家長對校規有意見,可以透過家長教師會,或家長校董、校友校董在法團校董會上表達意見。「假設有一天,時代轉變了,覺得有需要更改一些校規,其實是有渠道,好自然就會處理,改校規都不是好難的事。但最重要是這件事是不是得到大家的共識,辦學團體、法團校董會或者學校方面是否覺得合情合理。」

潘宇軒希望,這次髮禁事件能夠引起教育界對校規的反思,社會能夠對校規和性別有更多討論,不止是把林同學當成個別事件。「究竟學校會把林同學當成特例,我們破例,還是我們考慮校規的時候,都已經把所有有需要的學生考慮在內,而定出能夠包容所有學生的規矩。」設計師設計建築、產品時講求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適合所有人的需要,潘宇軒說教育也應該要有universal design,設立校規時把所有學生視為平等的個體,由根本做到平等,不論性別、種族、傷健或其他小眾學生。朱國強指改校規要有社會普遍共識,但「移風易俗不是一天可以造成」。潘宇軒則反思,教師在最前線陪伴學生成長,更理解學生處境,學校是否更應該推動社會風氣改變?「我不是很贊成,學校應該等社會郁咗先改善,調番轉,其實我們做教育,就是想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好,我們的角色應該是幫助推動這些討論。」

陳潔華同意要檢視校規背後的教育本意,社會亦要認真認識性別多元概念,性別不止是天生大汗與否的生理差異,而是社會建構的身分,而學校有份塑造。「我覺得現在學校可以做到的一件事,首先是性別友善。」有聲音以為性別平權即是男女生都要一起剪短頭髮,人人一樣就是「性別平等」,陳潔華說這是謬誤:「性別平權不是等於性別齊頭主義,不是要你抹殺所有不同。性別平等或者性別公義,其實是要尊重他人。」至少讓我們的校園由髮禁開始,一步一步更尊重不同人的性別氣質和自由,聆聽學生的聲音。

兆基創意書院 遲到不記過

外國的性別友善校園容許學生自由選擇穿裙或褲,甚至有中性廁所。香港也有一間中學嘗試令校園變得更開放包容,學生能夠有更多自主空間。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沒有「校規」,校服是一件T-shirt或恤衫,顏色可以選擇紅、藍、白或灰,下身可以自由配搭短裙或褲子,但有限制顏色和款式。學生也沒有髮禁,同學可以染髮、電髮,男生可以長頭髮,女生也可以skinhead。校長許漢榮說校服、頭髮規則是師生一起制定,他尊重學生的自主。「我們相信在這個相對自由的環境,其實大家會珍惜這種有更多自主空間的校園。」

兆基創意書院定期舉辦「Student Voice」,同學可以提出議題,全校師生再一起討論校政,如果大家達成共識就按共識執行新規則。學校創校初期其實有髮型限制,和主流學校一樣,男生要蓄短髮,不過教師不會捉得太嚴。但後來學生提出想自由決定髮型,覺得染髮後對自己儀容更有信心,上學會更開心,師生在Student Voice上分享彼此意見,最後達成沒有髮型限制的共識。許漢榮說學生也提議過不穿校服,教師分享意見說校服能夠識別學生,有保安考慮,也幫助建立歸屬感,學生理解後就決定保留校服。「所以髮型、要不要染髮、穿不穿校服,甚至返學返幾點,這些我們都經歷過好多討論,然後才得出現在的做法。」

雖然學校沒有「校規」,但有「學生發展原則」,如狂迷於藝術文化(Crazy about Arts and Culture);尊重個人與群體,平衡權利與義務;發展健康生活模式。手冊亦列出不接受行為,包括對師長不敬/對同學無禮、欺凌或暴力行為、遲到/逃學/曠課。但許漢榮強調如果學生違規或不遵守校內共識,教師不會處分學生。「我們不會計你一個大過,反而是班導師、或學校社工,甚至可能校長,會認真地跟學生傾計,聆聽他們的想法,或者他這個行為表現,背後其實顯示成長上有什麼困難,然後順着他的需要,看看我們有什麼資源,有什麼人可以幫到他。」

主動聆聽 了解比懲罰重要

許漢榮以前任教其他學校,有學生經常遲到,原因是他通宵上班,所以累到起不了牀。他認為深思學生操守問題背後的原因,比懲罰學生更重要。「其實有時學生的行為表現只是表面,其實好深層發生了一些事,這很需要我們作為教師、可能班主任,去深入理解。」假如兆基創意書院同學遲到,教師會先了解他的困難,提供協助,跟學生協商減少遲到次數,令他明白要承擔學習責任、符合群體生活的規範。但如果校規太寬鬆,學生可以自由參與校政,可能有聲音擔心學校會難以管理秩序,學生思想不夠成熟,會經常挑戰學校底線。許漢榮說年輕人愛挑戰權威、思想不夠全面是正常,所以教師要從旁指導,但不能忽視學生的聲音,要相信學生能夠理性思考、尊重群體規範。「我覺得我們不能一開始就覺得他們一定做不到,我們要相信其實他們做到,如果你告訴我,一個16歲的年輕人,他不會理性地思考,那麼我想是教育的失敗。」這次林同學提出對校規的質疑,有理有據,不是為犯規而犯規,他亦認為證明學生有能力理性思考。

林同學的投訴現獲平機會受理,進入調停階段。大律師湯家驊認為按梁國雄案例,相信學校有可能構成違反《性別歧視條例》;教育局長蔡若蓮表示,相信學校會因應專業處理。朱國強希望教育局能提供指引和意見,就個案給予學校清晰方向,並提供法律支援,令學校清楚知道有什麼法律責任,方便學校作出相應調整。潘宇軒也認為教育局應該表明更清晰的立場,推動性別平等。「台灣教育部facebook都會出很多post,包括性別平等、性別平權,作為官方機構,學生都會看,知道原來這是我們的社會價值,但(香港)政府好像不出聲。」

【校規篇】

文˙ 朱琳琳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