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商場仔有間舖頭仔 幫社區幫街坊

文章日期:2021年10月10日

【明報專訊】下午4時,穿校服的小男孩在集成中心裏一間店的門外徘徊,始終不敢走進去。

過不多時,幾個幼稚園生與他們的媽媽談笑嬉鬧着進店了,很快就在長桌兩邊坐好,其中一個媽媽熟練地從書架取來繪本讀給幾個孩子聽。

誰都說,想不到灣仔有這樣一個地方。

商場裏的店,不一定要消費,有地方可以任寫任畫,放了些藝術品,又會搞回收,卻不是什麼福利會、慈善組織,街坊都沒太能一下子搞清楚是什麼回事。

這裏叫「社區游動花園」,原本我們以為這是一個「通街吉舖,不如拿來做實驗」的故事。

社區游動花園這個團隊成立的理念是「游」到各處開拓城市空間,今次的實驗只使用集成中心商場一個舖位兩個月,「我們團隊本身乜人都有,有傳媒人、設計師、藝術家,亦有街坊,核心成員10人左右吧,游動花園是打(針對)不同的社區空間,透過藝文活動帶來臨時又開心的花園,讓大家經驗感受」。今次集成中心的項目由Bobo(蔡寶賢)策展,而「社區游動花園」首個活動是與「社區好日子」合作及交由他們策劃,在灣仔的保育項目茂蘿街7號,將公共空間轉化為社區設計、交流場地,例如在露台舉辦親子讀書會,令大眾注意到原來露台都是一般人可享用的地方。

「經過一些介紹,我們認識到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他們可能見過茂蘿街覺得幾得意,問你們會否想再搞,不如試下寫proposal?於是我們就想,可否帶入可持續生活的想法給社區認識?其實基金會都有反建議,問如果有個空間做這件事,會不會更好?我們就說梗係好啦。」

集成中心位置獨特,前後連接灣仔道和軒尼詩道,是這個社區一條核心通道,商場分B(地庫)、G(地下)、UG(地下高層)三層,兩頭都有樓梯從街道進入商場,而「花園」所在G樓舖位正好於樓梯旁。團隊成員兼灣仔街坊Patrick一星期至少3天駐場看店:「街坊會幾好奇,行過又唔知你做緊乜,但會從樓梯張望……」舖位前身是影印舖,Bobo說之前顧客都是站在店外光顧,而現在這1087呎的空間劃分為幾個區域,一進門見到放社區資訊、活動單張的展示架,裏面放張長桌,桌上鋪了張手繪灣仔地圖,平日放學時間小孩都會來寫寫畫畫。店裏幾個簡單木架展示各種以回收物品製成的藝術創作及產品;旁邊是擺滿繪本與農業相關書籍的書架;樓梯底放着櫈仔、坐墊和一部電視,最裏面就是「後場」,疊着一堆回收來的月餅盒。

今次計劃的名字是「月滿團圓‧與自然有約」,Patrick介紹計劃分兩期,「第一階段主要在室內,因為城市人不會一下子就走進鄉村,這裏是中轉之地,先讓他們認識多一點,第二階段才到農地探訪」。第一階段從8月中旬進駐集成中心至10月15日,曾舉辦放映會、修物工作坊、夜讀會等,又會向街坊回收各種物資,然後「對口」分配,「我們會收集一些奇怪的『雞肋』」,Bobo說,如把氫氣球交給藝術家製作花飾品、收來的大塊瓷磚又可在需燒焊的創作過程中充當能抵受高溫的厚墊。而她難忘收月餅罐一個情景,「當時附近餅店拿來幾個像寶箱的漂亮罐子,我數數在場恆常來玩的小孩,數量剛好,不如一人一個吧,就好似派禮物,他們都在說『我又要』」。

「花園」來到 街坊多了來

他們又設計了「友好商店優惠券」,送來回收物資、參加活動、了解合作小店的問答遊戲,都可得到贈券。鄰居、漢堡店「鬍鬚仔」店長Jones形容集成是灣仔的「隱世盲點」及「軒尼詩道與灣仔道的冷氣駁腳位」,認為自從花園在此舉辦活動,場內人流增加。走到上層,眼鏡店「保健視力」負責人Jerry很高興「花園」來到集成,可不只因為贈券鼓勵顧客光臨,「變番成件事街坊咗,起碼團結番一個社區,商業層面有幫助,人性層面也幫到我們,可以互相吹吓水,你估看舖真係看住間舖咩,都要活動一下,發揮我的八卦技能」,他自言是「隱世小店」,「很多人不知道有這一層」,他笑言因隱世所以得閒,會不時到樓下游動花園看看有什麼需要幫忙,要搞市集又可介紹他認識的手作人。優惠券網絡也包括對面售賣各種可持續日用品、食品,推動裸買的「喜居生活」,店員Regina說:「他們(花園)來到之後,帶入一些我們以前接觸不到的人流,好多人來找他們,順道逛逛商場。」旁邊是紀錄片導演黃肇邦有份創辦的SINCE Concept Store,更曾向花園借出店面辦放映會,店員Jenna亦說:「灣仔愈來愈多文藝界的朋友創業或開店,但爭少少藝術公共空間,所以花園出現就有了再一次連結大家的感覺。」

去到盡頭,還見聖雅各福群會經營、推動二手時裝買賣的Green Ladies,逛着逛着,會感覺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商場,游動花園連起來的,似乎是商場原有的脈絡。

想用這空間做更多實驗

業主究竟怎麼想?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伍宗琳受訪時說,「我們現在的租出率都不算太曳」。基金會的行政經理梁儉真更直言商場內除了「游動花園」正在使用的舖位,其餘皆已租出,「我們不是因擁有一間吉舖,橫掂丟空,就攞來做這些活動」。當問及花園會否延續下去,他們說其實不是一個半個實驗,而是實驗「不嬲做開」。

「集成中心從1980年代到現在,在灣仔30多年」,伍宗琳形容「業主是老灣仔」,其父伍集成1940年代買下這個位置的貨倉,後來1980年代改建為集成中心,而基金會亦在1986年成立,「我們知道游動花園不止在灣仔,是(計劃)在香港不同地區做同樣的事情,我們都想做18區的其中一分子,便邀請花園做個短期實驗,試試合作,針對社區人與人之間相處,在這段時間試行一個模式」。他們希望利用商舖,「在社區能夠做到為街坊好、為社會好的特別舖頭,即使商場面積不是很大,亦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店,偶然有吉舖時,就好想利用這個空間去做更多的實驗」。

伍宗琳透露,商場不是免租供游動花園使用,而是由基金會負擔租金,笑言「當然有優惠啦」。花園停駐集成中心的時期結束後,他們正與書店洽談在同一舖位做另一個實驗,梁儉真說:「租金不是我們支持藝文、年輕團體的考慮,是希望有機會給他們作嘗試,當然他們也會帶到有趣的人來商場,如(曾在商場辦pop-up store的)一拳書館帶來不同的讀者群、(SINCE Concept Store也會)有紀錄片的同好。」商場裏2000多呎的Our Gallery亦將舉辦香港文學季的展覽。

記者曾與游動花園成員Bobo討論,在這次計劃中有沒有看到一些可能性,能從花園延伸至疫情下到處皆見的吉舖?Bobo說:「我代入商家的角度去想,反正要做宣傳,現在社會未必接受純廣告模式,為何不投資在營造整個商場的氣氛?而不是只搞個打卡點,聖誕之後又拆,農曆新年又整一大棵桃花叫人打卡,打完卡又點?反而細水長流地營造一個環境,大眾記得這個地方有古靈精怪的東西看,就會再訪。如果商家當是一項投資,有個舖長期做社區嘢,可能大家認得而又久唔久會來,能建立商場的風格形象,賺一種『畀人知佢肯試新嘢』的實驗精神。」

不過有趣是,當問及伍宗琳,其他業主可否複製這個實驗?「每人的定位或商業行為都有他的一套手法,我不給意見了。」又問在商業角度看,例如游動花園派優惠券連結商戶的做法,對商場是否也有好處?「我哋個商場又唔係咁大,不像九龍海運(海港城)那種咁巴閉,不過有些客戶(租戶)覺得好,唔好話個個有着數,只不過你幫我時我幫你啫。」

如果細心留意,集成商場並沒有像近年銳意建立文青基地的新式商場顯出野心勃勃,日本城、M記、百佳,讓這裏本身有一種「街坊除」。翻查過往訪問,伍宗琳曾言「做十個生意,六個賺兩個打和兩個蝕,都唔係好過分」,今天再回應,「係呀,這是我們的原則,經歷社會兩年好多不穩定,我們自動減租,兼以商量的方式去做,做得好咪大家開心嘛,如果唔係大家面灰就唔好啦」。梁儉真補充現實考慮:「我想你也明白,攞個舖出來其實成本也高,所以我們想讓不同團體嘗試,有機會讓他們起步。用短期形式來做,某程度上亦不想加重大家負擔,有時我們贊助了舖租,甚至提供額外資源,但它是否做得住,亦靠其性質、人手,好多舖頭來到港島想做嘗試,但人手、資源調配也不是易事。」

為社區實驗提供資源,傳承父親事業的伍宗琳不太談「社會責任也有商業價值」這種近年流行的套路,反而有更實際直接的一套,「人哋做一件事都係攞經驗,同想做得好啲,我們想幫助社區和鼓勵年輕人有些創意,或將個地方變得更有趣味」,她總結:「係give and take㗎啫。」

常常到訪的輪椅婆婆

亮麗口號聽得多,這灣仔一隅的實驗卻那麼老實,Bobo說游動花園最後一個活動是10月15日至16日的「香港出品」生活市集,之後去到另一個地方,會創造另一個「花園」,在這裏,她則很記得一個常常到訪的輪椅婆婆,「令我覺得這個空間有它的存在價值」。婆婆在早上會撐着步行架在商場繞圈做運動,從某天開始,她終於踱進了花園,「她問我係咪可以入來?我話可以呀,給她倒杯暖水,給她繪本她也看,令我覺得其實這些空間,你以為懶係新型,其實唔係;係咪阿婆要來做好勁的事?其實都唔使。我們只是發揮一個公共空間的用途」。

文、圖˙曾曉玲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