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意面對困境 行為藝術 啟發想像

文章日期:2021年10月08日

【明報專訊】一張海報足以令藝術家流亡,看似簡單的行為藝術「可以改變人和城市的關係」,策展人黃嘉瀛如是說。行為藝術不是藝術家的專利,普通人亦可以藉身體動作反思,尋回自己與社區的記憶。藝術家與灣仔街坊、工作坊學員,在灣仔區呈現行為藝術,私密的感受與經驗無法記錄,但最重要的是啟發觀眾想像,用創意面對眼前困境。

歌德學院自8月開始,展開全年文化節目「我身於我城」,以行為藝術為主題,曾辦工作坊及電影放映,黃嘉瀛這個展覽將作為結尾。她說︰「行為藝術一定牽涉到身體和城市空間兩大命題。」然而,行為藝術「展覽」這回事很矛盾,因為行為藝術着重發生當下與觀眾的連結和共同經驗,理應無法「記錄」。黃嘉瀛借法國思想家Roland Barthes說,其實在拍攝那刻,那個人和那瞬間已經死亡;所以照片是一個記錄,但行為藝術一定要親身體驗才能成立。

今次共有16組藝術家參展,部分來自近年較多港人留意的國家,如緬甸和白俄羅斯。緬甸藝術家Moe Satt曾與策展團隊失聯,原來是被軍政府拘捕,於8月獲釋。其舊作Bicycle Tire Rolling Event from Yangon,用樹枝來滾動單車輪胎,是小孩子玩意,地點包括皇家湖、人民廣場等充滿歷史意義的地方。黃嘉瀛感嘆,那裏如今不再是能自由遊玩的地方。

一張海報足以令人流亡

黃嘉瀛又表示,今次首次有白俄羅斯藝術品在香港展出。Ulyana Nevzorova與朋友曾於明斯克地鐵上展示「這張海報足以令我被捕入獄」標語,以回應白俄法例指,一人活動等於群眾活動,可對公眾構成危險。56秒影片上載至instagram後迴響極大,結果政府上門拘捕,藝術家要流亡。黃嘉瀛想像若有人在看到她的行為藝術紀錄後仿效,其實就讓行為藝術在相片和影片中「已死的瞬間」重新活過來。

另一白俄藝術家Nadya Sayapina曾參與抗爭,其Dollhouse系列是在白俄惡名昭著的審前拘留中心的經歷。Nadya為共17個人,包括自己畫肖像;又為彼此用原子筆「紋身」,黃嘉瀛說用意是即使有人突然失蹤,再找到屍體時可作為記認。黃嘉瀛說行為藝術的訓練,對這名藝術家被拘留的經歷大有幫助,「在監獄時也可用創意的方法激勵身邊的人,imagination is the way of creation」。

街坊重拾滾下樓梯記憶

至於香港作品,則包括賴閃芳、陳志樺和何靜茹的《塗人》。之所以叫《塗人》,是因為塗鴉犯法,便取其精神放在「人」上,以錄像、攝影、繪畫等記錄行為藝術現場,身體如何在社會留下痕迹。黃嘉瀛坦言豐富的材料使策展難度甚高,「行為藝術一定要現場參與,身在其中才是精粹」,如何記錄都無法還原。而得著最大的也是置身其中的參加者,不是來看展覽的觀眾。

當中黃嘉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婆婆,小時候住在灣仔區,原本參加工作坊只為消磨時間,但舞動的過程讓她想起遺忘了的記憶。她以前很窮,住唐樓劏房,要在樓梯口劈柴煮飯,有次劈柴時還滾下了樓梯。她舊居地下現已變為商舖,她選擇在同一個地方以動作重新呈現疼痛的經歷。這些行為藝術呈現都過去了,但此作也許最能突出「我身於我城」這個主題。黃嘉瀛解釋「body workshop不止是跳舞,而是從inner self出發,看能怎樣與城市互動」。

紀錄能留下歷史,但黃嘉瀛說有些行為藝術家如參與大館「信任&迷惑」的Tino Sehgal,就不允許人記錄其作品,也讓他的行為藝術門檻變得甚高,有地理上的限制。黃嘉瀛說香港行為藝術家的創作空間愈來愈小,如限聚令讓不少行為藝術要移至私人空間,想面向大眾的行為藝術家都甚為掙扎。不過問到藝術是否要有解放觀眾的能量,黃嘉瀛覺得藝術對她來說是「找同伴」的過程,會理解展覽的都是同溫層內的人,所以能做到的就是「圍爐」,連結同路人。

■我身於我城

日期︰即日至10月23日

時間︰上午9:00至晚上8:30(周一至五);上午9:30至晚上6:00( 周六)

地點︰歌德藝廊及黑盒子(香港藝術中心14樓)

網址︰https://bit.ly/3B1fEBt

文:胡筱雯

編輯:陳淑安

相關字詞﹕這張海報足以令我被捕入獄 塗人 文化 黃嘉瀛 歌德學院 行為藝術 我身於我城 展覽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