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現學」微觀社區故事 大叔的毽記中上環可愛人情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30日

【明報專訊】午飯時間路過善慶街,總會見一些人在踢毽,你可曾停下駐足細看?原來他們30年前已經在這裏踢毽了。還有在弓絃巷栽種過百盆栽的人,疫情下在公園健身的人……中上環街角的人事,成為大館新展主題,在日本「考現學」的視角下,中上環有濃濃的社區情懷,也有人與斜坡空間共存,以及適應疫情變遷的創意。

由大館文物事務部策展的展覽,沒以過去、文物為主題,反而把焦點放在當下,疫情下生活的改變,以及2021年的中上環社區面貌。中環是學校地理書上寫的「中心商業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在大眾印象中是金融精英聚集之地,很少跟「社區」一詞扯上關係,但用細微的「考現學」視角觀察,中環也可以很可愛。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觀察人的生活行為,他們穿和服還是西裝,下雨了腳踏草鞋、雨靴還是木屐,步速快不快,這些全部都是日本人今和次郎創立「考現學」時,記錄人們細微行為的獨特研究方法。大館展覽邀請了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郭斯恆負責以考現學研究中上環社區,他介紹今和次郎時說︰「他其中一個信念是,人的行為與社會的變遷有連繫。」

考證現今生活模式

今和次郎師承日本著名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曾到日本農村作生活考察。郭斯恆表示,最初今和次郎研究茅舍,如其建築特色、空間佈局,以及農民如何在其中生活等。直至1923年關東大地震,令今和次郎醒覺︰「是不是要關心現在的人發生什麼事呢?」於是1925年起,他轉而研究城市裏的人。其實「考現學」是相對「考古學」而來,分別在於研究的「時態」,考古是考證前人的生活模式,考現就是考證現今人的生活模式。

在那個災後快速重建的日本,今和次郎曾經在東京銀座做調查,調查項目在普通人眼中可能是很「無聊」的,然而在「穿西服還是和服」的行為背後,可以反映東京現代化的進程,今和次郎相信人走在街上,會打扮,會思考去什麼場合等,所以人出現在街上一定是經過「悉心打扮」,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結果。當時穿草鞋大多是勞動階層,而穿木屐大多是做生意的商人。

方法學上,今和次郎的書有很多數據和圖表,而記錄時主要靠寫生、照片,加上非常詳盡的文字紀錄。今次在展場,會看見郭斯恆的寫生,雖線條簡單,但也像藝術品。例如他記錄的一群「踢毽叔叔」,在研究期間他會在下午1時至2時前往善慶街觀察,除了知道他們每日都會去踢毽外,他亦會繪畫每個人,記錄他們接毽的身體部位、踢毽的次數、毽落地的次數和停留空中的時間等。最初記錄時,他只是坐在一旁看着,規則是「不影響空間中人的生活」,觀察一段時間後,才會訪談。考現學也要求研究者一開始不干預對象生活的原狀,再作訪問;而考現學後來亦延伸變化成路上觀察學、生活學、風俗學等不同流派。

昔日來打工 今日來踢毽

人的故事,打動郭斯恆。他著有《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及《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等書,是次和團隊花半年走訪中上環一帶,「踢毽叔叔」是他最深刻的故事之一。「踢毽在現今社會已幾乎消失,你出去玩不會跟人說自己去踢毽吧。」郭斯恆覺得踢毽似是上一代玩的東西,而更有趣的是,他們在人來人往的街上踢毽,但他們似乎不是住在當區,在寫生紀錄中,有踢毽者是騎電單車到來。

直到訪問,郭斯恆才發現當中某些人以前在善慶街返工。這裏以前有很多印刷廠,或者是做水電的舖頭,都可以說是民間小舖。「踢毽叔叔」以前在這裏打工,年紀大了便退休,在家無事可做就回到善慶街。為什麼他們在午飯時間踢毽?因為他們以前吃午餐後,無事做就踢毽,郭斯恆說他們「踢踢吓就30年」,退休了仍延續這個習慣;對他們來說踢毽不止是一個遊戲,而是用「遊戲的方法維繫老街坊、僱員和僱主」,在善慶街也有看他們踢毽的觀眾。即使這裏大部分印刷廠都倒閉了,換成迎合中產階層的咖啡店,但他們仍幾乎「風雨不改」地回到這裏。郭斯恆說雖然考現學的其中一個重點是觀察,但要觀察的卻是看不到的東西。

另一有趣的發現是,中上環的山坡和斜路。郭斯恆說︰「你想像人要在這裏生活的時候,在這個地理限制下如何生存,人與環境怎樣互動,就會發現人們的生活與斜路很密切。」為了方便行走,人們在斜路上會擺放踏腳物,而斜度不同,踏腳物設計亦有所不同,例如踏腳物梯級的闊度和高度等,從現有的物品「考現」,就能從這些死物去講人如何適應地理環境。

館方邀請了不同藝術家創作共7件作品,以他們的藝術語言回應中環的考現學報告。例如在展場上,會看見一個拳擊沙包,作品名字是《持續大力度打擊》,是藝術家梁御東的作品。仔細看拳擊沙包,會發覺它不是平日拳館所見接近「淨色」的設計,而是有些卡通人物在上面,原來作品取材自街頭的政府宣傳橫額,再把橫額重新組合展示。

疫下公園變健身空間

這個藝術作品相對應的考現學研究,是疫情之下街頭健身湧現,改變了中上環部分公園空間的使用方法。郭斯恆說有趣的地方是健身教練會把健身器材如啞鈴、拉繩、軟墊等直接放在公園花槽旁邊。在健身中心關閉、生意難做時,他們在公園教學生更方便一點,不用把健身器材搬來搬去。街坊之間也默許教練在公園放置器材,沒有人會去碰,公園就變成教練的半私人空間。

而本次展覽最震撼的藝術作品,非藝術家鄧啟耀4米高的畫作《城皇街》莫屬。鄧啟耀糅合資料及繪畫創作,以地圖形式展示城皇街的古今面貌,例如必列啫士街街市現變為香港新聞博覽館;畫中亦有街坊擺放的雪櫃,這個雪櫃變成了「自由書舍」,配合不同櫈和椅,這部分對應此街道考現學研究的主題︰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自由書舍」其實是這個社區共享的書櫃,擺放了中英文書籍,讓街坊翻閱,團隊研究時把書櫃的書逐本記錄下來。

為了讓觀眾更容易投入,大館資深策展人郭瑛在策展時,特意安排作品《節奏》打頭陣。觀眾必須先經過一個三面都是影片投射的黑色空間,牆上播放着中環繁忙地帶的影片,例如連接碼頭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天橋、德輔道中等,藝術家Nerve共挑選了14個地點,放大和處理這些畫面和聲音,衝擊剛入場的觀眾。

郭瑛認為大館是在中環的中心說中上環的故事,所以展覽雖然講微細的故事,亦需要展示展覽與整個中上環的聯繫,給觀眾一個整體的印象,「無論影片還是聲音,觀眾會覺得既陌生又熟悉,停留觀看的經驗是一種熱身,讓觀眾放下本身的煩惱,再進入這個寧靜,需要比較多注意力的故事」。在展覽作品以外,網上平台亦有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就中環4條不同路線,以影像、圖像、聲音和文字創作,觀眾可以一邊看作品,一邊穿梭大街小巷。

或許考現學的名字不常見,但其靈魂一直存在於各種研究城市和人生活的學派中。郭斯恆認為香港的發展主要由商業發展推動,考現學留下小市民和街坊面對大發展的生活故事;說起「踢毽叔叔」的故事,他更說到人老了,可能對社區的歸屬感是支撐生活最重要的東西之一。重視社區,也是重視人性,以及人生活的尊嚴。

■街角巧現

日期︰即日至10月3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8:00

地點︰大館01座複式展室

網站︰bit.ly/3x8Ygbl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考現學 中環 社區 展覽 文化力場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