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藝術連成一線 大數據作品反映疫下生活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28日

【明報專訊】藝術具反映時代的功能,而近年對人文最大的衝擊,該是COVID-19的疫情。隨着全球疫情因疫苗而稍緩,藝術展、設計展開始回歸試水溫。剛於荷蘭鹿特丹舉行的城巿藝術周Rotterdam Art Week,規模小了,但多了一個新嘗試——以Fake Me Hard為主題的展覽,將大多人視為相悖存在的科技與藝術連成一線,反思藝術在疫情下的蟄伏期間,帶來一個怎樣的轉向。

在網絡科技尚未成熟的年代,科技與疫情的關係,大多聚焦於醫學,如防疫措施、疫苗等。如將COVID-19與SARS比較,不難發現我們面對疫情時涉及的科技也有大不同,如監控方式、視像在家工作、真假疫情新聞網上傳播、外賣App等,可看得到牽涉更多的高科技成分。在今屆Rotterdam Art Week看到的展覽及作品,亦有不少呼應了疫情。有些作品可能純屬噱頭,未必能夠成為經典,但算是刻劃了此時此刻新聞以外的人文紀錄。

COVID-19疫情對Rotterdam Art Week的影響,除了是參展單位少了,周邊展覽的規模亦變小。不過為了應對疫情,今屆反而多了不少戶外藝術品,散佈於整個城巿,以Public Work的名目來統一陣營,善用空置了的廣告牌。有點像Art Basel、主打藝廊展商的Art Rotterdam則基本不變,但多了各種面向疫情的作品。如Myrte van der Molen的錄像作品SOSocial,示範如何以各種道具互動同時保持社交距離,幽默而有趣。同時展出的新秀展區Prospects內,亦可以看到Day Collective作品Tete-a-Tete,以化妝品作體繪及形體動作,而非文字或談話作為另類視像會議溝通方式,探索身體語言的可能。至於主打設計品的Object Rotterdam規模亦較往年小。

兩大主要展場外,另一個相對出色的展覽,是在A Tale of a Tub舉行的Trade Winds in the Age of Underwater Currents,展出Sami Hammana、Elisa Strinna及 Kristina Õllek的作品,探討海洋與科技,如海底通訊電纜、殖民主義及製作電子用品所需的海牀礦物等主題的關係,與疫情掛鈎的科技連結。於Kunsthal Rotterdam舉行的We Are Animals展覽則以生物及環保為主題,如Douglas Gordon的影像裝置Play Dead; Real Time(this way, that way, the other way),又或是Paola Pivi的七彩羽毛北極熊作品Have You Seen Me Before,都是呼應主題之作。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及深偽技術為題

但整個藝術周最有趣,同時最敏感的,是在Atelier van Lieshout舉行的Fake Me Hard展覽,由Ine Gevers及Kees de Groot策展,分成Mean Gods、Team Human等5個部分。Ine Gevers曾主理多個展覽,如Robot Love及Hacking Habitat等,主力於科技與人類之間的關係。Kees de Groot以機械人為本,曾舉辦GOGBOT festival,TEC ART Rotterdam等。今次展覽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及深偽技術(Deepfake)為主題。

主題本身有踩界之嫌,以英文操口諧音引人注目。入場前,亦有想過展覽效果會否是一個又一個的投影或屏幕。看畢展覽卻發現不少有趣展品,如Marnix de Nijs的Fake Me Deep,利用鏡頭及A.I.為觀眾製造一個「深偽」個人簡介,由身高到心理側寫都有。

另一個有趣的想像來自Pinar Yoldas的The Kitty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Governance,設定未來人類由A.I.統治,並以貓星人之姿示人,捕捉到人們愛貓甚至視之為「主子」的「奴性」。Pinar Demirdag的Derya Trilogy將自己與藝術老師Feileacan McCormick的談話作為A.I.的基礎資料,讓A.I.成為啟廸眾生的大師。

討論「犧牲」 發掘人性

整個展覽策展最聰明之處,是以展場主人Joep van Lieshout的新作Diorama(Sacrifice) 貫穿。Joep van Lieshout本身是出名的雕塑家及設計師,作品曾於Centre Pompidou及MoMA PS1等展出。「今個作品以電影場景為基礎,討論『犧牲』這個概念。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各式各樣的戰爭,由法律到暴力,由希望到理想,過程中都涉及犧牲。與這個探討假新聞及大數據的展覽相合之處,是如何在真假難分、看似末世的時勢,發掘出善意而真實的人性,以及自我犧牲的精神。」Joep van Lieshout說。

文:Dawn Hung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鹿特丹 藝術 每日明報-Life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