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妹嘜街頭作畫 3D繽紛壁畫 與社區互動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27日

【明報專訊】有人說,這城市正在褪色,但走在街頭,倒發現色彩愈來愈繽紛,愈來愈奪目。壁畫團體Omni Art筆下逾百幅街畫,慢慢讓城市中的牆壁、地面、樓梯不再單調。牆壁被畫筆塗上新姿後,有些被視為本地文化的再現,有些被賦予凝聚社區的任務,另一些如布景板般供人打卡「呃like」。在畫作完成之後,每幅壁畫各自延伸出不同故事,畫家是怎樣看待作品的後續生命?又如何界定壁畫這種公共藝術的功能?

香港仔牌坊旁的一堵牆,有Omni Art兩名創辦人鄭潔瑜(Sandy)和甘家瑋(阿甘)繪畫的一條3D魚兒。二人站在像要破牆而出的魚兒前拍照,好幾個大叔經過,都對她倆點頭示意,再舉起拇指讚好:「條魚佢哋畫㗎!」昔日香港仔是漁民社區,不少街坊趁Sandy和阿甘作畫時好奇搭訕。在街頭畫畫,她們喜歡聽到街坊鮮活的反應:「壁畫很直接,很即時,它就是直接得喺條街,你嚟睇吓,感受吓,從中可以得到啲咩。」

作畫日曬雨淋 甘之如飴

從2014年成立Omni Art起,阿甘和Sandy畫過逾100幅壁畫,油麻地眾坊街樓梯間的花海、大澳由牆身延至地面的棚屋水鄉、醫院泳池中畫了栩栩如生的金魚池,全是一片七彩繽紛,鮮艷又寫實地描繪着各種香港文化。阿甘揚一揚曬黑了的手臂說,畫壁畫是件苦差,大熱天時,畫得汗流浹背,塗多少防曬也會曬黑;下起雨來,又要慌忙走避,甚至雨中作畫。但這種活生生的街頭藝術,對她有股莫名魅力,「我正正喜歡它夠大。畫油畫買大canvas(油畫布)好貴,但牆壁嘛,隨便找一幅都好大」。阿甘大學時專攻油畫,畫壁畫可以讓她畫得大刀闊斧,好不過癮,即使爸爸笑她「返地盤工」,她也很自豪,還笑說:「為了方便畫壁畫時爬上棚架,操作升降台,我們可真的持有平安卡(即強制性基本安全訓練課程(建築工程)的認可資歷)」。

細賞或打卡 「你開心就好」

雖然辛苦,但當有人因她們的畫作而受觸動,便覺得值得。曾有老伯在壁畫前憶起以往做電影海報畫師的歲月,明言要重拾舊嗜好;也有小孩經過,看見大姐姐揮筆,央求媽媽讓他學畫;更多的是樂此不疲的打卡人潮,把壁畫當作布景板拍照。當然有人會在打卡後駐足賞畫,但走馬看花者恐怕也不少。她們如何看待流於形式的打卡風氣?「你開心就好。」阿甘很強調這5個字。「這年代,人們事無大小都要放上網,打卡也許只是想show自己個樣,不是幅畫,好處是多了人認識我們,不好的是人們的聚焦點不同了。但對我而言,我不會預期你完全明白畫作的意思,我也不會太強調背後信息,你停下影幅相,你開心,就好了。」她認為當畫作完成,畫家也應功成身退,餘下的就交給觀眾自由感受。

壁畫與放在展覽廳的藝術品不同,不必主動造訪,人們直接走在街上就看到。「公共藝術與私人創作不一樣,公共藝術注重普及,能引發共鳴,直接和公眾交流。所以我們不希望畫得太抽象。」阿甘比喻說,看見壁畫,就像出街與朋友碰個面,對方給予的直接感覺,不一定遠大,但總有人會藉此思考更多,發現更多。

滿載本地文化 引導思考

Sandy不諱言,曾有網民留言批評:「本身幅牆好地地,公公婆婆坐得好舒服,你搞到咁花,畫咁多嘢做乜?」那是兩年前她們應邀在馬灣涌村作畫的事。結果她倆未及反應,已有一班東涌人替她們抱不平,留言澄清說事實並非如此,又連番感謝她們美化村落,重現漁村特色。阿甘說:「公眾點react,不由我們控制,但這也屬於作品的一部分。公共藝術就是這樣,你不能預計所有回應也是正面。」

記者提起曾有別的壁畫村村民,因過多外人滋擾,決定自毁壁畫,杜絕打卡友。她們則說,在多次作畫期間,她們清楚感受到當地社群的熱情和歡迎,如馬灣涌村村民主動讓她們看海魚,給她們參考,又領她們走進已荒廢的合作社,細述務農時光。倒是到了網上世界,現實中的美好被推翻,「有人說收到好多投訴,我不知是真是假,可能只是有人想我們難受」,Sandy道。她們唯有好好記住和街坊互動時的真實反應。

她們始終相信,把本地文化載於壁畫,多少也能保留這座城市的特色。像她們揮過筆的馬灣涌村,曾傳出政府有意收地,當地機構遂以壁畫作為活化村落、吸引關注的方法之一。自此灰白的村屋牆上,出現了綠油油的韭菜、農婦幹活的辛勤背影,巨大的馬友、藍花蟹亦在地面上躍動不息,為村落帶來人氣和凝聚力,「當平常的物件放到咁大,你會產生另一感覺」。阿甘說,那可能是讓你發現真理的工具,或引導人們思考問題的途徑,甚至一種安慰,尤其當現實很多事不如人意,這種來自藝術的安慰更為重要。

文:宋霖鈴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公共藝術 街頭藝術 壁畫 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