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開埠前航運史 讓文物說香港千年海貿故事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23日

【明報專訊】在開埠前,香港已經不是小漁村了,而是有極多海事活動的區域。香港海事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帆檣匯港:世貿千年」,追溯香港多年海上貿易歷史,首席館長陳麗碧希望用古物考證,再加上一系列講座解構香港海事文化發展,其中新總監肖猷思及本地歷史研究者高添強的講座主題分別關於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香港如何走向世界,未來有更多海事講座。

在中環碼頭的香港海事博物館,是由香港國際航運團體成立的獨立博物館,有些人會和香港海防博物館混淆,或許也反映了香港對自身海事歷史與文化不夠重視。對於最新專題展覽「帆檣匯港:世貿千年」,香港海事博物館首席館長陳麗碧表示︰「我們的原意就是講好香港的故事,也就是海事的故事。」她表示,認真蒐羅考古資料,就會發覺香港的海事文化絕對不是「小漁村變大都會」,這個說法,或令香港的海事故事由19世紀開始數算,但其實香港的海事活動由石器時代起已有6000年歷史。展覽希望用史實、例子和跨學科知識,講香港的故事。

新上任的香港海事博物館總監肖猷思(Prof. Joost Schokkenbroek)是荷蘭籍的國際知名海事歷史學者,他介紹展廳分為5個部分,分別關於海洋傳統的孕育、海貿與文化交匯、遠洋探索與接觸、環球一體與互動及飛躍世界大舞台,就是由香港的區域(regional),講到大陸(continental)、洲際(intercontinental)和世界(global),除了貨物的貿易,展覽設置也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流動往來。而本地歷史研究者、身兼香港海事博物館館藏委員會成員高添強表示,這個展覽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展示了香港開埠前的航運歷史。兩人都是「相約星期六:香港海事文化沙龍」的講者,各自分享自己的歷史研究知識。

展覽首先是探討黃河、長江與亞太海域,沿河和沿海的文明如何發展。陳麗碧表示,由於1955年發掘的李鄭屋漢墓,被認為是鹽官的墓穴,可以說香港在漢代(公元前202年至220年)期間曾有鹽業生產。她認為,要把香港置放於整個中國南方及亞洲的地域去理解,漢代時積極發展海洋網絡,《史記》中的下南洋路線就由廣東徐聞和廣西合浦,到越南、泰國、緬甸、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地,展覽就展示了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交通路線。在香港的古越族,他們曾經向西遷徙,而他們的標誌性禮器銅鼓在東南亞數國皆有發現,展覽亦展出越南北部發現的銅鼓相片,可見人的流動。

「門戶港」供商旅補給

在展廳中間的大圓桌,就有談及海上貿易帶來的文化交流,時間推移至公元7至14世紀,國與國的關係密切。圓桌上陳列了中國、日本、朝鮮、阿拉伯等地的船;同場亦擺放印證國家交流的物件。陳麗碧介紹兩件在香港發現的展品,第一件宋代「黑釉兔毫盞」在福建製造,此物品是要銷售至日本,正是現時日本茶道用具中的茶碗;另一批宋代的器物,其中「陶軍持」在香港的聖山北出土,同樣在福建製造,當時用以外銷至東南亞的伊斯蘭市場,在伊斯蘭文化中用作淨手之用,是在沙中線工程中發現的。

會發現如此多古靈精怪的商品,皆因香港當時已經擔當「門戶港」的角色。場刊指出,因為經南海前往中國的商船,要從珠江口東岸的航道進入珠江河灣內的廣州港;即使繼續前往其他港口城市,香港也是適合作商旅補給和等待季風的港灣。所以唐代朝廷在寶安縣南頭設「屯門軍鎮」,就在今日深圳、屯門一帶,保護商船;加上水下考古和城鎮遺址可見,香港是商船來往福建、浙江、廣州各個市舶港口的中途站。宋代時九龍更已發展出具規模的村落,水井等沙中線工程的考古發現證實村落具備一定組織。陳麗碧說加上香港可見江西、福建製作的外銷陶瓷,反映香港當時對外商貿頻繁興盛,「香港作為一個轉口港,已經有1000年歷史了」。

大、小貿易船 連結歐亞貨物往來

肖猷思是荷蘭人,由他介紹下一部分最好不過。從13世紀起,歐洲與東亞國家的來往變得頻繁。而肖猷思用的例子,是1600年代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他特別提到,對比英國的一大艘貿易船,荷蘭是有多艘小貿易船圍繞大貿易船航行,小貿易船在大貿易船停泊後可繼續前往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他認為廣東一帶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亞洲內部貿易系統而言非常重要。大貿易船一開始運載歐洲貨物如金、銀等到亞洲,之後小貿易船也把日本的金、銀和銅運到中國,再把廣東的茶葉和絲綢送到亞洲國家,也將這些貨物交給大貿易船運回荷蘭。肖猷思相信在廣東一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與香港有所來往。展覽就有一展品,是飾有荷蘭東印度公司標誌的木箱。

陳麗碧特意精選精兩件展品介紹,第一件是「南蠻圓拱蓋漆木箱連托架」,折射國家之間的技藝與文化交流,此木箱用以盛載貴重物品,第一眼看上去以中國風為主,卻原來是由日本製造,再仔細看下面的托架,會見到兩邊刻有天使,可知此物品是外銷用的。另一件是「飾葡萄牙攝政王子肖像的鏤雕卜瑞斯扇」,約在1800年代,由中國工匠以象牙製作而成,給當時葡萄牙攝政王子的禮物,由此可見中國工匠的技術亦備受喜愛。同場展出了「真蒂洛尼家族原藏中國貿易港繪畫——澳門」,而香港海事博物館的外銷畫館藏亦非常豐富,會悉數在展覽之後兩個有關18世紀及19世紀的部分登場。

開埠前已出口優質花崗岩

開埠前的香港海事活動,講座上高添強說是非常繁忙的,絕對不是鴉片戰爭然後香港開埠。高添強接受訪問時再強調,香港不是如英國首相巴麥尊(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說的「a barren island with hardly a house upon it」。例如宋代時聖山衙前圍一帶已有相當發展,方形福建古井印證福建廣東來往密切;香港開埠前出口優質的花崗岩可見採石業發展蓬勃。香港島北岸以及香港仔一帶,早已有眾多西式貨船聚集。

至於開埠後的海事發展,高添強在講座再分享兩個鮮為人知的重點。第一,香港海運發達以及英國建立的網絡。在1850年代,香港已有往來全球,如東南亞、美洲等主要地方的固定航線。而在香港的崛起歷程中,華人商業網絡尤其重要,南北行成立可說是香港海事發展的里程碑。第二,很多人以為是外籍商人到來令香港變得富裕,但其實1870年代香港政府稅收中九成來自華人,尤其是南北行及金山莊等轉運貿易,華商的重要遠超外商,使香港走向世界。

在「相約星期六:香港海事文化沙龍」系列,還有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姜波主講的「水下考古與海上絲路」,中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黃慧怡主講的「港市『物流』:九至二十世紀香港考古遺址出土陶瓷器的觀察」,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主講「戰前香港的少數族裔」等。高添強說研究香港歷史的學者初期多來自外國,近20年則多來自內地,而各自都有一套既定的觀點,配合兩者的觀點說故事,他希望本地香港史學者可以說出真實的香港故事。

■帆檣匯港:世貿千年

日期︰即日至8月12日

時間︰周一至五上午9:30至下午5:30;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00至晚上7:00

地點︰香港海事博物館(中環8號碼頭)

網址︰bit.ly/2UwZVtC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轉口港 海上貿易 海事講座 香港海事博物館 文化力場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