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歷「藍曬」山水畫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09日

【明報專訊】山水不止可用筆墨繪畫,台灣藝術家吳季璁用古老的氰版攝影冲印技術藍曬法,製作藍藍白白帶有皺紋的宣紙,拼貼在大型畫布上。漂亮的紋理就像中國繪畫山石時的表現技法「皴法」,塑造山水、雲霧、溪流、海浪的形象,藝術家在展品上嘗試結合攝影與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其趣無窮;同時也帶出對當代藝術的批判。

吳季璁涉獵的藝術類型甚廣,由舞台設計、傳統繪畫、影像藝術等皆有之;曾獲得劉國松水墨藝術大獎,香港的M+博物館也收藏了他的作品。今次是他在香港的第2次個展,展覽取名「現」,是要展現吳季璁的藝術技法。場中有一個小房間播放吳季璁創作過程的影片,而且依深淺度羅列藍曬時間長度不同的一卷卷宣紙,顏色由雪山的白,到深海的藍也有,就是吳季璁創作今次展出的《氰山集》與《皴法習作》系列的重要媒介。

吳季璁攝影山水實驗

這場「攝影山水」實驗,吳季璁已經展開了一段時間,包括2012年開始的《皴法習作》系列,以及2015年推出的《氰山集》系列。對於攝影,他不滿足於數碼攝影相機生產影像的方式。「我想用更早期更簡單的材料跟技術去做,它(材料跟技術)可能是比較開放,可以跟其他的材質結合在一起。」吳季璁選用的是氰版攝影法(cyanotype),他將感光劑直接塗抹於宣紙上,再放在陽光下曝光約30分鐘,其間要用手揑出宣紙皺紋,並不停重塑皺紋,曬完壓平後再花1小時水洗程式,此時色調和紋路就會顯現出來。這個攝影方法又叫「無相機攝影」(photogram),不透過相機、鏡頭,直接曝光拍攝。

吳季璁特別提到,他在創作過程刻意保留「不可控制」、「隨機」的部分,那就是藍曬後的紋理和顏色。因為太陽的光線每天都不同,風吹也會帶來變化,所以每次出來的效果都不同。他說這是比數碼攝影有趣的地方,讓作品的變化像大自然般永無止盡。每次「曬紙」後,他都會花一段時間「閱讀」紙張,早期他會看宣紙有沒有讓他聯想到著名水墨畫家的作品,並裁剪一部分成為《皴法習作》作品;經歷多年反覆試驗,他慢慢分辨到宣紙的紋理特色,適合做山還是海浪的部分,就開始《氰山集》系列,創作獨特的山水畫,這是藝術家想像力蛻變的過程。

可觀可居可遊

說到中國書畫傳統的部分,就要談「皴法」這個概念,這是水墨畫繪畫山石、樹身和峰巒等景色的表現技法,常見的有披麻皴、折帶皴及斧劈皴等。吳季璁對當代中國水墨畫發展的看法較悲觀︰「我覺得這東西可能難以延續,創作人可以繼續鑽研筆墨,但觀眾已經沒用毛筆,用手寫字的經驗都很少,所以去看用筆墨為基礎的作品,我覺得對觀眾來說有一定難度。」透過創作《氰山集》,吳季璁讓水墨畫的美學融入新創作方式之中。方法上,《氰山集》的創作部分要把宣紙拼貼在畫布上,用手和筆刷貼宣紙及上顏料,那時他會想像自己在山頭,往後看,山跟山之間,應該有雲霧拉開空間,有瀑布、溪流……「這很像水墨或山水畫裏談的『可觀、可居、可遊』,想像自己進入山水的世界裏頭創造它的空間。」吳季璁說創作時跟畫布靠得很近,眼睛會在風景中游動,就是東方繪畫特有的空間觀與透視方法。

吳季璁認為近年台灣藝術發展過於追隨歐美潮流,他透過融合東方繪畫概念和西方當代藝術,也尋找台灣藝術在國際藝壇的獨特地位︰「我們在這種bilingual的藝術養成底下,應該要有比較多元的思考、多元的觀點,可以相互運用和對照,有比較開闊的文化和視野。」很多時候吳季璁的觀察是,大家容易落入二元的意識形態對立,要不追隨西方潮流,要不固守傳統,缺乏新的思考方式,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修補當中斷裂的位置,「藝術不是要反映這個時代,它應該是超越這個時代的」。吳季璁對當代藝術的批判,也體現在其藝術追求中,追求超越時代的美,所以《氰山集》除了融合東西方美學外,視覺上也是帶有典範美的華麗山水圖畫。

●吳季璁個展「現」

日期︰即日至6月13日

地點︰世界畫廊(中環都爹利街11號律敦治中心108室)

網址︰bit.ly/31l3IKw

文:胡筱雯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相關字詞﹕世界畫廊 皴法習作 氰山集 山水畫 吳季璁 展覽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