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早期作品 極罕登拍場 波點之前 凝視河流小卵石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07日

【明報專訊】談到草間彌生的作品,大家一定會想起鮮艷的波點或南瓜圖案。這位前衛藝術家飽受精神病困擾,把幻覺透過藝術作品呈現出來,效果令人叫絕。最近有拍賣行展出一批她極罕有的早期作品,風格踏實、筆功精細,除記錄了她日後獨特風格的雛形外,也承載一段珍貴的友情。

草間彌生一批從未曝光的早期作品即將在紐約邦瀚斯拍賣會曝光。作品合共11件,包括3幅油畫及8幅紙上作品,由她的畢生摯友兼私人醫生廣瀬輝夫珍藏。

邦瀚斯戰後及當代藝術部環球主管Ralph Taylor介紹這批作品的珍貴之處,指它們記錄了草間彌生「捕捉網」(Infinity nets)繪畫風格的雛形。所謂「捕捉網」,即是在畫布上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繪畫圓圈,建構出迷人的圖案。她在1958年離開日本,抵達紐約後才正式開始這種創作風格。她抵美的初期歲月,便逐步奠定這美學基礎的分水嶺。

家人從事種子業務 以花和種子為主題

「她的『捕捉網』風格,是由她兒時居所花園後的一條河流啟發。當年她經常坐在河邊觀賞水底的鵝卵石。」Ralph Taylor指河流是草間彌生幻象的奇蹟之源。「她凝視河流中的小卵石,感受到每一顆都是獨立而真實存在,並視之為水流的一部分,凝聚成不可阻擋的力量。」今次曝光的作品,部分是草間彌生首批以此概念創作的珍品。細心看,當中的構圖元素和鵝卵石十分相似。Ralph Taylor稱,草間彌生的作品和她的童年經歷關係密切。「她的家人從事有關種子的業務,所以早期作品常出現花和種子的主題。」

紅色主調 從單點開始蔓延

Ralph Taylor指草間彌生初到紐約時像是到了「人間地獄」。她在自傳中指當時對抗寒冷和飢餓的唯一方法就是畫畫。在這時期,她進入一種強迫的狀態,不停在畫布上繪畫錯綜複雜的線網。其自傳亦提到,一旦畫布被網完全覆蓋,她便會繼續在桌子、地板,甚至在自己軀體上畫滿線網,直到這些網「開始往無限延伸」。今次展出的作品當中,有1960年初期以美國河流為題的創作,特別之處是以紅色作主調,風格與她同時期絕大部分空靈白調的作品截然不同。

Ralph Taylor指草間彌生作品的畫面從一個單點開始「生長」和蔓延,而顏色變化多端的作品《無題》,便勾勒出草間彌生在1960年代初的實驗軌迹,後來更發展成《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ed Room)系列。「她起初以單色創作,逐步混入黃、粉紅、黑、綠和白色,《無題》正是見證她當中的歷程。」Ralph Taylor說,這些作品是由草間彌生的好友私人珍藏超過60年,相類似的作品大部分已成為博物館館藏,相信今次推出市場會十分搶手。

●「草間彌生:已故廣瀬輝夫醫生珍藏」專場

日期:5月12日

地點:紐約邦瀚斯

查詢:www.bonhams.com

文:呂一心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Collect]

相關字詞﹕拍賣 草間彌生 邦瀚斯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