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主教山配水庫 保育與發展如何並行?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04日

【明報專訊】2020年在政治變化和肺炎的陰霾下,年底時一個差不多完全被遺忘並正在拆卸中的地底建築物,僅在一個早上變成令全城驚喜並期待的香港新景點。

轉捩點的出現,由一個失誤和一個深水埗居民的個人堅持開始,加上香港2020年的藍天,令主教山配水庫的照片讓人眼前一亮,就算是老香港也難以相信香港地底竟然有這麼一項秘密。

短短3個月,這配水庫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暫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餘下的問題只是如何恰當地保育和發展。在此我希望利用我過去營運和建設多所博物館的經驗,探討可行的策略。

對保育古蹟的3類期望

若要將主教山發展成一個新的遊客景點,必須先估算訪客數量以規劃配套設施。以香港科學館及太空館作參考,估計主教山每年可吸引90萬訪客。

對於深水埗街坊,期望卻不同。主教山又稱窩仔山,是一個充滿綠意,屬於街坊的晨運和休憩地方,是鬧市中的郊野公園。他們希望保留主教山現時的面貌,只要求將一些設施改善。

對古蹟保育的人來說,則希望整個配水庫以現况保留,任何發展均不應對配水庫作更大的破壞。但若以發展局常用的古蹟活化計劃處理,則意見頗為分歧,因為已有幾個活化項目以失敗告終。他們不希望此配水庫有同樣的命運。

這三項近乎難以共存的保育與發展目標,如何才能取得各方的共識?

配水庫與密閉空間

配水庫的設計與其他古蹟相比,是完全自成一格的。現時大部分認定古蹟,都是供人直接使用的建築物。配水庫則相反,它的內部空間並不希望有人使用,因為它的「居民」是已完成過濾可直接飲用的食水。它只有一個供維修和保養人員作檢查和清洗水庫的細小出入口,屬於密閉空間。

依本港法例,任何人進入密閉空間前,都必須參加理論和實習課程,考試合格取得按《工廠及工業經營(密閉空間)規例》的「核准工人證明書」,再加上安全和通訊設備,才能進入配水庫。配水庫不是為公眾使用而設計的地方。

水務署在去年底的拆卸工程,雖然破壞了配水庫作為一個完整的古蹟,但就「意外」地令它變成非密閉的空間,提供了開口供未來安裝有需要的出入、通風和消防等設備。亦是這個開口,令配水庫的內部首次與外間的自然光源相輝映,將一個埋藏了超過一個世紀的地底建築物面貌,以核爆式的速度在大眾媒體中廣泛流傳。

連拱頂保留更穩固

按水務署現稱為「前深水埗配水庫」的虛擬導覽介紹,它的內部直徑為38米,即面積約1100平方米,與香港科學館6500平方米的總展覽面積比較,即約相等於一至兩個展廳。它作為一個獨立使用的空間不算小,但若將所有配套設施(包括洗手間和工作空間等)擺放在內,則不算大。

有意見認為配水庫上蓋或已經弱化,需要拆除部分頂蓋並只保留支柱。我認為應該交由古蹟保育的結構工程師慎重考慮,我只能從我熟悉的物理角度討論這建議的可能後果。

水庫上蓋以雙拱結構承托,較低的圓拱以紅磚砌成,紅磚上方為五邊形的花崗岩墊石基座,承托着以混凝土製成的圓拱。科學館開幕時有一個拱橋展品,由5塊獨立的梯形拱面加基座組成,砌成後可輕易地承托參觀者的重量,這是因為拱頂連基座在受壓時會變得更穩固。若只拆除部分拱頂並僅保留支柱,沒有了上方的橫向支撐,支柱將會更容易倒塌。保留完整的拱頂連支柱,會與只保留個別支柱更為穩固。

若拆除頂蓋 部分景觀將消失

此配水庫令人驚艷,是一系列獨特組合的結晶:由直線和弧線組成的重複建築線條,不同角度呈現不同形態;粗琢的花崗岩立柱、紅磚的弧拱、混凝土的拱形上蓋,再加上山上綠色的植物、天晴時蔚藍的天空、金黃色的陽光等,形成不同層次色彩亮麗的景觀,是這配水庫曝光之後能廣泛網傳的重要原因。若將配水庫的頂蓋大部分拆除,有部分景觀將會永遠消失,這是日後無法補救的。

從香港配水庫建築的歷史看,最早期的如舊油麻地配水庫,內牆完全由紅磚砌成,發展至此配水庫由花崗岩、紅磚和混凝土互相配合,過渡至之後完全由混凝土作材料。此配水庫屬於舊式建築方法在香港發展至最大型的個案。

應保留現時開口

坊間談論此水庫的未來用途,除供公眾參觀外,主要為宴會和音樂會等。後兩項用途明顯地有頂蓋會更為優勝。我認為此配水庫應保留現時開口,其餘部分作全面修復並只增加必須的鞏固工程。水庫在修復後主要時間可開放讓遊人參觀及拍照;其餘時間可以供公眾租用,舉辦婚禮、會議、展覽、劇場表演、甚至襌修和瑜伽等可收取費用的項目。

從創意的角度思考,配水庫樓底高超過6米,加上建築物的內部線條,可化身為一個以光影投射作媒體的創意空間。香港本地有不少光影創作人,日本teamLab是外地可供參考的例子,能讓這個空間誘發出具特色的創意表演效果。

這地方本身就是水庫,可以儲存超過4米深的水。水庫地面的承重力遠超過科學館展廳地面的設計承重,因此在水庫底擺放裝置於承重上不應是問題。雖然它現時未必仍可承受4米深的水壓,但估計較淺的水量沒有問題。水庫本身已有排水管道,注入小量水可以讓水庫回復原來面貌,同時讓創意提供一個獨特的方向。事實上,teamLab在日本的一個項目,便是以淺水作額外媒體的光影創作。

有不少人擔心若現時將配水庫提升為法定古蹟,會影響它的可能應用以致未能有效地活化。其實它的樓底高接近7米(普通的展覽廳5米已足夠),容許在水庫內安裝升高地台,將所有新增的設施走線裝設在地台之內再延伸向上而不破壞古蹟。地台只需預留一些窗口,讓公眾看到水庫地面具代表性的結構。

增建讓公眾從外部進入水庫內的通道,亦應該以不再破壞配水庫為目標,這可包括兩道樓梯及兩部升降電梯。現時的開口及升高地台可為這些設施提供所需的空間。

主教山配套設施

現時從街道通往山頂,只有幾條有不少梯級的小道,但作為旅遊景點,必須增建全新的無障礙通道。往此山頂並不適宜建立車道,但可考慮依海防博物館的模式,在石硤尾港鐵站旁興建從路面直達山頂的升降電梯。

其他設施包括洗手間、辦公室、長短期展覽場地、餐飲小食部等,則應在水庫旁邊興建。主教山有足夠的空間增建有關設施,並可以一所中型博物館(如香港太空館)的大小作規劃基礎。

在經費許可下,新建築物可參考澳門博物館的模式,即除必須的室外設施外,其餘的均建在地面之下,上蓋盡量保留現况或其後以綠化覆蓋,讓大部分戶外空間予街坊使用。在水庫外圍建設地下展覽館,亦可以讓觀眾認識水庫的外部結構。戶外可以參考台北自來水博物館的模式,擺放一些大型的供水喉管設備或由喉管設備製作成的戶外雕塑,成為一個具特色主題的戶外空間。

展覽內容應包括九龍早期供水系統的介紹。水務署於天水圍的水知園雖然已有水務歷史簡介,但主題是節約用水。香港的水務歷史內容極之豐富,現時已確定為古蹟及受保護建築物的數量已超過80項,未來仍會繼續增加。而香港眾多的郊野公園能夠建立,與香港水塘建設的關係極之密切。以水務歷史及古蹟作為主線,加上與供水科技相關的互動展品,介紹香港的水塘郊遊徑和郊野公園及古蹟景點,有助外地遊客認識更多香港自然景觀和歷史建設,增加訪客在港的旅程和時間。

要有可持續發展策略

要讓配水庫日後能夠可持續發展,最理想是由康文署以博物館或水務署以教育中心的模式來營運。但若需要按現時的古蹟活化方式由非牟利團體經營,則必須分開處理基建和營運這兩個項目。

基礎建設可以參考海洋公園的模式,由香港政府作一筆過的撥款;亦可以參考大館的模式,由政府及馬會共同承擔。部分項目如主教山周邊環境的改善,可以由不同的政府部門如康文署以現有撥款機制處理。

若由非牟利團體營運,這個項目的基礎建設規模,應以每年可持續自負盈虧為目標,即要求每年的總收入,有能力支付這項目的每年營運及基礎設施維修和改善的費用。健全的收益應有多個來源,包括門票、活動的收入、場地的租金、公眾的捐款、特別項目的政府和機構撥款等。這當中需要在基建上有合適的配套設施如特備展廳、會議室、課室、餐廳、小食部、紀念品店等,能夠以商業模式營運收取租金和費用。同時,亦應容許設立營運基金,並接受公眾和團體的捐款。至於展覽方面,水務署必須給予專業上的支持,包括提供一些水務資料、文物和設備等。

在整體策略上,若要成功地保育和發展配水庫,應盡可能保留並修復現存的面貌。配水庫的內部只加建適當的出入設施、地台和風火水電等設備,供參觀和舉行不同模式並具特色和創意的活動。配水庫外圍應加建展覽館和配套設施。展覽館以香港的水務歷史為起點,引領訪客認識香港的水塘古蹟和郊野公園徑。

從公眾對主教山配水庫的關注度,可以預期水庫在修復後,會有頗多的本地以至遊客來參觀。但要接待這股人流,政府有必要投入適當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整個項目要有能力接待預期的人流,同時達到古蹟保育和讓街坊有更理想的休憩地方,並吸引訪客增加留港時間,和鼓勵本地藝術與科技上的創意,令項目可持續地發展並物有所值。

【古蹟保育篇】

文˙ 葉賜權(水務署水知園前顧問、香港科學館前總館長)

{ 圖 } 葉賜權提供、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