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灣仔區28公共空間 「騎呢」休憩處 最受歡迎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21日

【明報專訊】你可知道灣仔鵝頸街市天台有一個遊樂場?街市內沒任何標示、亦無升降機可以直達,初次到訪必定迷路,然後在那貫穿街市南北座的天橋往往返返,終於覓得登上天台的階梯!推開木門別有洞天,是一個被高樓圍繞約1500平方米半戶外公共空間,遠離地面乾濕貨市集繁囂,是外傭、街坊和工人歇腳的好地方,而場內4張乒乓球枱上都有人躺着午睡!

城市研究組織「鄰里關係研究所」在過去半年,實地調查灣仔區28個公共空間的使用情况和滿意度,其中發現鵝頸街市這個遊樂場最令人意外,除了因為地點非常隱蔽,亦是唯一一處社交功能完勝其他休閒用途的「社區客廳」,當中九成使用者是少數族裔。調查又發現,雖然灣仔區有不少「騎呢」公共空間,例如只擺放2張椅、面積只有100平方米的簡陋休憩處,卻成為「最受歡迎」休閒地點之一。今次調查得出灣仔區內各個最多元、最多人的公共空間,同時揪出最劣評、最少人用的公共空間,你會發現多設施與交通方便不見得受歡迎,但人流稀疏又不是壞事。原來何謂好的公共空間,答案不止一個。

公共空間 灣仔全港第二少

據2016年灣仔中期人口統計數字,灣仔總人口18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7萬人,在全港18區排第9。不過,灣仔的人均公共空間卻是全港第二少,根據思匯政策研究所2017年調查報告,全港人均公共空間面積為2.7至2.8平方米,其中以旺角和灣仔區最少,人均公共空間面積僅0.6和0.7平方米;而據各區對開放空間質素滿意度評分,灣仔區滿意度最低,僅得5分,整體平均分數為5.7分。

灣仔區議會在去年8月邀請學術機構就「灣仔區公共空間及公園研究」提交計劃書,研究目的是評估區內公共空間現况,和探討改善的可行性。獲選申請是由本地建築師行Architecture Commons於2018年帶頭成立的「鄰里關係研究所」。建築師何力輝(Eric)由去年8月至今年2月,聯同40個街坊做研究員和40個公共空間研究助理,實地調查灣仔28個公共空間,面積最小空間是100平方米的皇后大道東/汕頭街休憩處;面積最大則為9700平方米灣仔公園。研究方式是每個地點分別在4個指定時間(平日早上、平日下午、周六高峰期、周日傍晚)進行人數點算、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每節調查長2至3小時。

據城規會數字,截至2018年3月,灣仔共有68個休憩用地,包括16個地區休憩用地和52個鄰舍休憩用地。Eric解釋,今次調查挑選其中28個公園的準則,主要選擇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亦撇除了區內最大型的維園和跑馬地遊樂場。而且,灣仔區議會選區涵蓋11個小規劃統計區(TPU),因此希望做到每區都有代表。此外,今次亦收集了區內人士意見,選擇了數個較為特殊的公共空間,例如是有不少市民去遛狗的大坑火龍徑,雖然本身只是行人路;以及聖雅各福群會建議他們必定要到鵝頸街市天台兒童遊樂場看看。

調查發現1:分佈不均 口袋公園最密集

Eric相信,灣仔缺少公共空間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因為灣仔作為本港最舊社區之一,當年未有公共空間規劃意識。據中大2010年發表的灣仔研究,灣仔是香港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最早發展的地方。他笑言覺得政府部門和部分私人企業都已經「盡咗人事」,盡可能在可行的地方安插公共空間,但亦因而令灣仔區出現多個奇怪的公共空間,而且公共空間分佈極不平均。

今次調查指出,灣仔區最常見的公共空間類型為小型公共空間或「口袋公園」,即休憩處或花園。在灣仔11個TPU中,以TPU#131的皇后大道東一帶的口袋公園最為密集,短短450米已經有9個。但在灣仔區人口密度第4高的TPU#133,即介乎波斯富街、菲林明道的謝斐道與駱克道一帶卻是一個公共空間都沒有。

調查發現2:告士打道花園less is more?

調查期間,在28個公共空間中錄得共2.56萬人次中,但其中74%使用者是利用公共空間進行非休閒活動(包括路經、使用公廁、工作);26%屬被動休閒活動(坐下、飲食、看書、下棋等),只有5%作主動休閒活動,即散步、遛狗或各類運動。最高人流的公共空間是利東街(地面和天台)和告士打道花園,平均每個時段使用者數量可逾1300和1200人。

研究員觀察到,路經的人數眾多並不代表人們會停留下來,理由可能是該處沒有予人隨意休息和運用空間的潛力。結果顯示,利東街和告士打道花園的休閒和非休閒活動比例均約1:9。

無遊樂設施 小朋友都來玩

不過,Eric提到一個有趣的發現,告士打道花園平日是很多人等候到入境處辦理事務的暫時落腳點,到星期日卻聚集了很多小朋友,那裏沒有兒童遊樂設施,代表用家自行為空間賦予新用途,「我們評估公共空間好壞其中一個準則是可塑性,即是除了預設的空間用途,多不多人進行其他活動?為何這麼多小朋友在一個沒有遊樂設施的空地活動?或者就是因為沒有遊樂設施,所以有空間」。

調查發現3:灣仔公園 區內最成功範例?

灣仔公園是今次調查中面積最大的公共空間,四周環繞學校和醫院,園內亦設有不少公共設施。因此,灣仔公園人流亦不意外地位列第三,不過休閒和非休閒活動比例約6:4,反映這裏同時是區內深受歡迎的休閒公園,調查的4段時間,平均使用者數量616人,長者和少數族裔用家比例為46%和35%。報告指出,灣仔公園是所有空間中,在族裔和年齡層上都是最多樣化的開放空間。

Eric說,周日去灣仔公園的感覺很有趣,不像利東街般人們來來往往,那裏是靜止的,人們在周日早上到來,然後留足全日,「我覺得灣仔公園是一個好好的公共空間例子,雖然說起灣仔公園,人們反應立刻是『哦,設施好舊那個嘛』。不過,公園同時容納到不同人一起使用空間,大家亦尊重彼此。訪問了一個伯伯,他說不要緊呀,星期日雖然有好多外傭姐姐,但空間都足夠呀」。

調查發現4:鵝頸街市天台 外傭安心之所

要說區內少數族裔最愛空間,必然要數鵝頸街市天台兒童遊樂場,少數族裔佔用戶比例近90%!Eric笑言第一次和研究員找尋遊樂場位置是完全迷路,最後要開口問路,這裏絕對是個特殊的存在,因為調查結果發現遊樂場的休閒和非休閒活動佔比是9:1!跟其他空間多數都是坐下、看書等靜態的休閒活動為主不同,這裏八成休閒活動都是社交活動,即和朋友聊天和聚餐。

「第一次去是平日早上,已有很多人,外傭姐姐可能在樓下街市買完菜,就上來聊天,而星期日更是多人得誇張。」Eric訪問外傭時發現,原來她們視這裏為一個「living room」,可和朋友相聚的地方,原來地方隱蔽亦是一個吸引人們前往的公共空間因素,「令到她們在放假時感到有私隱,亦是一個少有的空間不用擔心騷擾到別人」。

調查發現5:汕頭街休憩處 「騎呢」空間最受歡迎

「鄰里關係研究所」的辦公室位處灣仔皇后大道東,即是上文所述聚集了很多口袋公園的街道,而要數其中最「騎呢」的一個,必然是皇后大道東/汕頭街休憩處,官方數據面積是200平方米,實際是一開二,放於大廈兩旁,每邊只有2張椅。有報道指這個休憩處又奇怪,人流又少,然而今次調查卻為它平反。

為了比較在現場做休閒活動的人口密度,他們將人數除以面積,發現該處的消閒人口密度最密集,每平方米有0.9個平均使用者。雖然可能認為該處面積細才得出這個結果,但實情是此處真的跑贏其他空間9條街,第二、三名分別是面積200平方米的留仙街臨時休憩處(0.6平均使用者/平方米)和面積1500平方米的鵝頸街市天台兒童遊樂場(0.4平均使用者/平方米)。

Eric補充,汕頭街休憩處以前人流較少,只有少數老人家坐着等巴士,但由於早前附近開了咖啡店,人們買完咖啡便過來享用。「外國的廣場為何舒服,以及多人去?因為附近有商店和店舖,吸引人來坐。今次調查數據反映汕頭街休憩處每平方米是最多人使用,而非路過,可說善用得最好的公共空間。」他強調,計算平均使用者數字,只是衡量區內最受歡迎公園的其中一個指標。

調查發現6:禮頓山公園 評分最低 光線不足

那麼公園使用者有何感受?結果顯示,所有公共空間中,評分最差是2000平方米禮頓山旁邊的禮頓山公眾休閒公園,在自然光線、故意破壞和正式經濟(formal economic,即商業活動)3項評分都很低。至於評分最高是銅鑼灣的天后廟公園,在16個項目中,一半獲正評。

改善 空間:添設施vs.留空間 如何拿揑?

Eric 說,仍在討論最終要向區議會提出的建議。整體而言,他認為公共空間多元化必然是好事,但多元的定義有待界定,「例如灣仔公園是有不同類型持份者去使用,但鵝頸是某一類的持份者用得好盡,其實我們覺得兩者都是好的,只要將灣仔視作是整個公共空間網絡。不過亦有好多人都認為鵝頸只是集中某一類持份者使用,會犧牲了其他類型的持份者(使用權)」。

公共空間是否需要很多人使用?「既然灣仔人均公共空間是全港最少,當然希望用到盡。但亦有不少人做訪問時說空間靜靜哋,可以望吓樹都幾好,希望不要什麼活化,又寵物可用、又加設施,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最後是從告士打道花園周日變為小朋友玩樂場地的例子,可見遊樂設施和空間的平衡是需要好好評估和拿揑。報告突顯了兒童在所有公共空間中使用比率佔很少,只佔整體休閒活動人的3%。「曾有老師說學生上完學就放學,怎會知道什麼是公共空間?而且有老師甚至說因為摩地臣山公園有板仔,危險啊。做這個項目想從下而上向政府反映意見,人們認識多些社區的公共空間,令小朋友知道自己有空間發表意見。」

「灣仔公共空間與公園研究」結果網上分享會

日期:今天(21日)

時間:下午2:00至3:00

詳情:fb.me/e/4a1LvkZcM

【灣仔空間篇】

文˙ 彭麗芳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