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友記設計 最緊要有傾有講 友善廚房connect兩代人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16日

【明報專訊】這幾年,因為社會的氛圍,因為網傳的短片,因為躁動的言語,長者和年輕人之間的縫隙似乎愈來愈大。要修補兩代關係,也不是簡單說句「we connect」就能連結起來。如何修補裂縫?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下稱創新設計院)與東華三院陳婉珍第三齡義工中心暨膳深軒(下稱膳深軒)合作,創新設計院學生走進石硤尾的社區廚房中,為長者義工、飯友重新設計一個方便他們使用及出入的「友善廚房」。過程中,不乏兩代人的交流與溝通,也許可以從中了解一下彼此的相處之道。

隨着香港出現「雙老化」趨勢——即「建築物老齡化」兼「人口老齡化」,照顧長者的需求愈來愈重要。理大創新設計院於2019年與膳深軒合作,在「雙老化」問題較嚴重的石硤尾白田邨,展開「年齡友善的社區廚房」項目,讓學生為長者義工及飯友設計一個「友善廚房」,如在斜路通道加設防滑貼,讓義工推餐車下斜路時更安全;在餐桌邊緣加設拐杖扣,用來擺放拐杖;設計可旋轉椅墊,方便長者站立、坐下等。創新設計院並整合建議及出版《年齡友善的社區廚房實用指南》,供香港200多個社區經營的熱食服務點及安老院舍參考。

理大學生考察交流 做出貼心設計

理大社會創新設計學畢業生Rainee、Winkie、阿son和翎敏,在學時曾為膳深軒做品牌設計。長者世界跟年輕人有大段距離,如何展開溝通的第一步,實在有點「唔知頭唔知路」。於是她們設計前,先走進社區飯堂跟長者聊天,觀察他們有什麼需要。

經過實地考察,學生發現原來不少來吃飯的飯友誤以為長者義工是受薪職員,有人對他們呼呼喝喝,例如投訴飯餸太少、等候時間太長等;有些人則經常忘記自己當日訂了什麼飯餐。學生決定從品牌設計入手,例如在設計長者義工的標誌和圍裙時,強調他們的貢獻與付出;又在飯堂內加設告示牌,寫明當天當值的義工及職員名字,讓飯友知道誰在為他們服務,提升親切感,告示牌上亦列明當日的飯餸款式。另外學生又為長者義工製作工作流程圖表,令工作內容更清晰。

每次做好設計後,學生都會開會跟長者介紹,交流意見,再修改;如此來回3、4個月,才得出最後成品。Rainee等人最初設計圍裙時,本打算用較深顏色,不怕弄髒;但長者卻反映想用較淺色的圍裙,沾上餸菜污漬時便能較易發現,便於清洗。另外在設計工作流程圖表時,一開始以黑白為主,亦用上較多文字,但經過用家提醒後,她們改用更多資訊圖表,把資訊圖像化,亦把字體放大,方便長者閱讀。

今年60歲、在膳深軒兼職兩年多的池金玲,覺得廚房裏的工作流程圖表最幫得上忙:「它提醒我們什麼時間要做什麼,我哋跟住做,出餐的時間就可以準確一點。」她也十分喜歡學生設計的圍裙,塗上防水塗層之餘,亦加添了兩塊吸水布料,「揩一揩」就可抹乾雙手,她大讚:「非常之好用!」她也覺得長者義工和職工一起穿上制服圍裙,「會整齊啲、靚啲」,形象煥然一新。經多次交流、改動到最後落實,聽到老友記直呼設計「好啱我哋啊」,令幾個女生大感鼓舞,認為自己的設計「真的能接觸用家、落地」,亦「真的有用得着的地方」。

設計卡牌遊戲 玩樂打破隔膜

Rainee她們跟老友記的相處,好像非常順利,但原來當中經過不少磨合、溝通才有以上的成果。的確,廿多歲的年輕人,跟六七十歲的老友記,如何邁出第一步,打破鴻溝?一如有份幫手設計的理大社會創新設計學畢業生Edwin和其他同學,在動手設計前,他們便注意到飯堂內的社工、長者義工和長者飯友之間欠缺溝通,於是特意設計出一款叫「煮家常菜」的卡牌遊戲,希望透過遊戲拉近飯堂內不同成員之間的關係。

訪問當日,Edwin、膳深軒社工徐葉駿、兩個創新設計院的年輕員工,與長者義工玉娟、阿梁一起玩這個遊戲。玩家需輪流抽出不同烹飪程序的卡牌,集齊一款菜式的烹飪程序牌便可獲得該菜式卡,如西檸雞、黑椒牛仔骨等,儲齊一套菜式卡便視為勝出。Edwin笑言,他當初設計遊戲純為競技的樂趣;但對老友記來說,樂趣原來是從共同合作中獲得。「我想吃這個(菜式)。」「那你需要這個牌,還有這個……這個你有沒有?」「哎吖!」「不要緊,下round再抽過!」幾代人在遊戲桌前變成地位平等的玩家,氣氛也不自覺地活躍起來。

「最緊要聽 唔好咁快ban」

彼此你來我往,大家究竟如何看待對方的一代人呢?玉娟和阿梁覺得,時下部分年輕人「無乜耐性、固執、唔聽人講嘢」,但他們又回想起今次計劃中和合作過的年輕義工和學生們,其實不少也樂於溝通和聆聽。Edwin則指,即使有時長輩比較囉嗦,他也會耐心「聽埋落去先」,再決定是否跟從。玉娟此時回應:「咁又唔使(一定要跟)嘅!」Edwin指做長者設計最重要是「用心聆聽」,玉娟大笑認同:「最緊要聽,唔好咁快ban!」

Edwin指其實長者也愛玩,例如他家中的爺爺便緊貼潮流,常常跟他一起玩航拍機:「我們不單要照顧他們(長者)的basic needs,還要照顧到心靈上的需要。所以我嘗試把他們當成朋友,與他們一起玩,便不會感到有隔膜。」

●加深了解

扭轉對長者印象

今次參與社區廚房設計計劃的年輕人,包括Rainee、Winkie等,大部分人不諱言平日和長者接觸不多,對長者的印象限於「退咗休嗰啲囉、喺公園坐嗰啲囉」。但透過今次計劃,經過和長者交流、傾談過後,對於長者的需要,他們自言代入更多。他們一直以來對長者服務的印象只限於上門探訪、送飯等,後來才知道原來長者也會做第三齡義工,服務他人。

Winkie表示,長者的可能性其實很大,值得發掘更多不同的長者義工種類,不應過分受到年齡限制:「『老』不應是指外貌上的衰老或年齡上的增長,而是思想上的停滯。」Rainee把自己放進長者角度:「長者都係我哋老咗嘅模樣;我都希望我老咗都依然可以做一個designer,依然可以追求自己嘅夢想。」

文:鄧捷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膳深軒 友善廚房 義工 長者 長幼共融 長幼關係 世代差異 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