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頭廁紙砌「祭壇」 細看藝術家神靈

文章日期:2020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留家抗疫的日子,有沒有重新思索自己與「家」的關係?家是日常,是暗黑或純潔,是氣味或聲音,是傳統或是科技,是人或是神?看當代藝術,不少人覺得會迷失在概念之間,HART總監胡津如說希望觀眾「自由地享受藝術feel free to enjoy the art」。走在精緻而充滿概念的作品之中,展覽空間是觀眾發揮想像力的舞台。

展覽廳中落地玻璃後面的裝置,看上去像個祭壇,近看卻可見壇的中心是疊起來的午餐肉罐頭,加上綠色海綿、卡板、卷裝廁紙。這個以家中常見日用品及食物組裝而成的龐然大物,線條分明且高度對稱,像祭壇也像建築模型,這些物品聚合起來讓觀眾有一種異樣感,到底微小而支撐我們日常生活的是什麼?

抽象《門神》 私密又赤裸

由此展覽進入主題「駐家寧神(Household Gods)」,藝術家陳沁昕說:「討論展覽主題時大家嘗試找出彼此感興趣的東西,當時已經開始在家工作和lockdown,經常待在家裏,就會思考家庭(household)的事情。」胡津如在提到主題時,馬上想起藝術家吳佳儒的作品《門神》,展覽的核心是——到底人對家庭和人類活動,抱持什麼信念。

吳佳儒的《門神》畫作,藉着繪畫門神的形象而重新思考,是暴力在「保佑」我們的家庭生活嗎?抽象的畫作中是光脫脫而柔軟的身體,畫家對於家的印象似乎是私密的,又赤裸而坦誠的。吳佳儒認為展覽主題能呼應自己一直以來的藝術實踐,「在生活中爆炸的東西、多餘的東西,我認為是要處理的問題」。此次展覽中她的另一個作品,把生活中瑣碎物品如膠樽、手機殼、玩具等,加上木材,在組裝過後添上顏色,非有機物是灰色,像塵埃一樣,而有機物是彩色,但燈光照射在非有機物的灰色塗層後會發出亮光,那些死物只有在燈光照射下,你才會看到藝術家眼中它們真正的模樣。這是吳佳儒對家用品的詩意探索,她也補充,用塑膠組裝時會想道,「會不會塑膠就是新的雕塑呢?因為塑膠的生命比人類更長」。

胡津如說此次參展的藝術家比較「概念性」,只要有一個文本就可以開始創作,剛好他們都在工作室便會討論大家的同與不同。4名藝術家都來自HART的「匯舍(HART Haus)」項目,一個由舊式工廈改建而成的藝術家工作室,以培育創意人才為宗旨鼓勵文化交流及藝術創作,疫情期間藝術家在工作室埋首創作,策展人郭瑛也觀察到,他們能有很深入的溝通和對話。

「白色其實是一種潔癖」

陳沁昕在此次展覽中帶來兩件新作品,其中一個裝置有一張地氈,以很多白色的尼龍絲拆散後再編織而成,上面是一個白色的、像家中放雜物的層架,是由特別的物質捏成的,遇熱即融並變成透明;一橫一豎的組合,又令人想起祭壇,「白色其實是一種潔癖」,整件作品唯一的顏色,是層架上粉紅色和粉藍色的漱口水。另一作品同樣可見她對物料和顏色的敏感度,因為她曾有過嚴重失眠的日子,讓她感悟「睡覺跟死亡很相似」,因而以兩塊牀頭板製作「睡眠的紀念碑」;她用以包裹牀頭板的物料,剛好是製作防護衣物的物料,加強「潔癖」的意象;牀頭板背後的光暈不是來自燈光,而是熒光布料的反射,重複探討家庭的「神聖」之處是什麼。

最後一個藝術家Shane Aspegren,在展覽場地播放實驗聲音及音樂,加上聲波形狀的地氈、軟墊,以及漸變的顏色,佈置在場地中的一個小角落,原來這些視覺上的顏色、紋理、形狀,都是由他的聲音作品翻譯而成的視覺語言,為觀眾準備了一個以聲音頻率,推動身體與心靈上自癒機制的場域。胡津如形容他的作品總是給人「高度控制,卻又容許可能性出現」的感覺。

郭瑛表示這次展覽致力探索生活中難以說明的抽象品質(abstract quality)及情緒。胡津如也說入行多年,很少看見展覽能夠以這樣切身的環境出發,而這一個流動的製作過程,能引發更多討論空間,所以藝術家們也共同出版了一本刊物,亦安排了觀眾遊覽工作室「匯舍」的活動,讓大家一窺當代藝術的創作過程。

■「駐家寧神」

日期:即日至11月21日

地點:HART Hall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H Queen's地下)

查詢:2908 8044

文:胡筱雯

編輯:陳淑安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