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巴黎公社 回望血淚與日常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31日

【明報專訊】「專制與自由;人民與劊子手之間,沒有和解。」本地劇團同流作品《巴黎公社的日子》一句對白說道。疫情爆發反覆至今,劇團原定於春季演出此作,現改以拍攝演出並以網上放映形式,供公眾購票觀賞作品。劇本出自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圍繞1871年法國發生史上首場無產階級革命,巴黎公社成立約兩個月,市內推行各種措施,最終被血腥鎮壓。從敘事性劇場出發,共百角色交織人民血與淚。

17演員 挑戰百角色

巴黎公社是繼法國大革命後之重要歷史分水嶺。惟此段歷史曾被描述成暴民對資本家、地主及廠商的破壞,其影響後來才得比較公允的評價。布萊希特作品《巴黎公社的日子》由17世紀歐洲發生普法戰爭說起,拿破崙三世執政的法國不堪一擊戰敗,臨時政府成立,並答應巨額賠償,被戰時自發成立及保衛家園的國民自衛軍視為背叛。人民憤起反抗,決意不讓臨時政府移走留在各地的大炮,政府人員及富有階級紛紛離開巴黎,巴黎公社於1871年3月成立,組織市內全新的運作方式,望由勞動者作主。

布萊希特於劇本描述公社短短約70日間的興衰,除顯然批評臨時政府的殘暴,亦觸及人們找尋新秩序期間的混亂。導演鄧偉傑表示,改編時盡量忠於原作,情節沒有太多刪減。劇中共有約100個角色,而參與演出的只有17名演員,一人要分飾多角,對於年輕演員為主的同流來說,無疑是個大挑戰。鄧偉傑特意安排部分角色由同一演員演出,亦產生衝突效果。例如梁佩儀飾演一個家庭的媽媽Cabet夫人,不大涉足政治事件及公社運作,「只是在那處生活」,為求可以照顧心肝兒子,她同時擔演主張武力抗爭的公社委員,形成強烈對比。

作品可見布萊希特確立的「敘事性劇場」(Epic Theatre),企圖讓觀眾從理性及客觀角度,剖析戲劇情境及事件,而非過往強調情感投射的路向。劇中描繪公社內難求共識,花上長篇情節講及開會討論情况,要求觀眾一同消化脈絡,得以進入各方論點。有人認為要以暴制暴,有人主張和平及拿起步槍自衛,有人對「敵人」施行殘虐及自行審判,有人點出軍隊已近無時間再商討。抵抗路線不是非黑即白,亦非一本天書到底,劇中大大小小的質問才見到肉。鄧偉傑說布萊希特曾因躲逃納粹德國而流亡美國,二戰後回到東德,對體制及人性的洞察深刻,超越時間:「去建立一個新的世界時是好事,但公社見到很多分化及互相指摘,而當『主流』決定了某種抗爭,其他人的意見如何對待?編劇是寫出內裏有不同的缺口,到底我們要行如何的一步?」

劇場變錄影 時間感大不同

公社不是天天都迎戰,劇中可見日常生活,來得實在。人民在簡陋地方慶祝和跳舞,他們戀愛,亦為一塊麵包奔波。鄧偉傑解釋,劇中亦參考布萊希特的誇張化手法,在部分情節營造更多荒誕感覺,令人哭笑不得。包括市民等取麵包時,七嘴八舌論政;為求自保利益的財勢人士,只視改革者為阻礙,冷血無情看待人民被鎮壓,嘻嘻哈哈開香檳。然而,媒介轉換之下,此等跳躍似乎顯得難以拿揑,容易產生突兀。鄧偉傑說:「今次嘗試拍攝完整的劇作,仍為劇場主要基調,但當變成影像,時間感變得不一樣,在劇場的一秒,跟影片的一秒感覺都不同,中間亦可有舞台的過渡。」全劇由幾首歌曲貫穿,為布萊希特創作不時出現,導演指出部分歌曲參考當時一些工人歌曲,並改為貼近近代的風格,但似乎效果未達,記者認為參考黑鳥樂隊搖滾及粗糙的感覺較恰合適 。

「現在也是一種被困的狀况,可能抵受不到外在壓迫,見當時也是,而且是個大殺戮,但精神仍在,亦要去延伸。」鄧偉傑說。巴黎公社當時勢孤力弱,於「血腥一周」鎮壓估計有超過17,000人喪命。創作團隊有鑑相關歷史資訊量大,特別於網上整理好些背景資料,包括普法戰爭、公社興亡、布萊希特風格劇作等。作品於困難中開創及製作,將一直上映至8月31日,望於疫情期間,一同深思與守望。

■同流《巴黎公社的日子》網上放映

專頁:http://facebook.com/wedramangroup(以facebook私人群組形式放映,期間無限次觀賞)

日期:即日至8月31日

票價:$100+自由定價

查詢:6288 3685

文:劉彤茵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