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店創辦人陳傑 紛擾中尋回流失的美好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22日

【明報專訊】2019下半年至今,經歷社會運動、暴力衝突,還有至今仍在蔓延的瘟疫,不少人過着艱難的一年。這段紛擾日子,文字工作者、古物店「貘記」創辦人陳傑在支離破碎中得到一些機遇,出版了一本旅遊札記、開闢了一個pop-up store,讓自己稍為抽離,在失去中篤定建立自己的小空間,鋪設得美觀優雅。閱讀他的文字、觀賞他的古董器物,發現他過往穿梭在不同城市中,領悟出一套處世哲學,不至亂了方寸。

(註:因應疫情影響,本版介紹店舖和展覧開放時間或有變,相關資料以官方公布為準)

到訪陳傑位於PMQ元創方的期間限定店knowhere,他高瘦的身影正在小心地執拾杯具。場內一桌一櫃一椅一物都有故事,陳傑總能不徐不疾地以平和的聲線娓娓道來:這塊長方形木鏡來自日本一家結業的美容院,那張椅來自一家舊式香港教堂,這是日本昭和時代的糖盅,那套茶具的款式象徵日本1980年代某段時期的集體愛好……這些器物的身世、蘊藏的民間歷史、生活美學,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收藏家口耳相傳和資料蒐集而得來,令美麗變得有內涵。

鍾愛舊物設計與細節

陳傑把knowhere的器物排列得疏落有致,騰出一大片空間展覽本地創作,甚至在門旁放置一張木椅,讓人逗留歇息,觀賞窗外茁壯的大樹。他說,knowhere和7年前跟朋友劉閃共同經營的工作室與古物雜貨店貘記有着不同感覺,貘記猶如摩登夜冷,客人在海量的器物中,有着尋寶的樂趣。而這裏陳列方式比較精簡,保留空間,希望每一件美麗的東西都能被看見。

他的蒐集癖,始於大學時代。那時主修翻譯,時常在課堂之間跑一條長樓梯,由香港大學來到西環逛山貨店,「逛亂七八糟的山貨店就像尋寶,可以找到很多美麗的日本瓷器,甚至有Fire King 古董杯和餐具」。畢業後,陳傑當上雜誌記者,不時在外地旅行、公幹時逛flea market,發現vintage的世界很大,後來開設貘記,更加盡情地蒐購、記錄與收藏,一發不可收拾。

舊物到底有什麼吸引力,以致陳傑辭去全職記者的工作,專心打理貘記甚至再開設新地盤knowhere?他說:「歸根究柢跟設計與細節有關。以前的設計師比較會花心思和時間做無意義的事,例如在杯上加獨特紋理,即使是工廠製造,亦會有美學堅持。在舊的年代,有各式設計百花齊放,亦有互相抄襲仿效,擦出很多新火花。可是後來價值觀改變了,講求速效、實用、控制成本,走向比較清簡的設計路線,很多東西便隨之流失。從舊物中,可以尋回那些流失了的美好。」陳傑覺得,這城市有很多人跟他有着共同想法,一如那些蘊藏人文關懷、有着獨特設計的歷史古蹟,逐漸在城市發展中隨着被清拆而消失殆盡,於是有人致力保育建築物,而他去搜尋古董杯碟,也是近似的意義。

反思香港失去什麼、能留住什麼

 有什麼失去了、有什麼能留住?這些疑問與省思,往往在旅行時出現,並令他不期然想起香港。他發現不少城市沒有因經濟發展而忘卻人文精神及基本需要,於是把這些旅行中的啟發記錄下來,後來結集成《知埞──在他方想望這城》一書。例如:哥本哈根有尊重長者人權與生活、設計精巧的養老房子Ørestad Plejecenter,香港卻時有發生老人院虐老事件;倫敦市一個荒廢已久的地下男廁,因為其具歷史價值的瓷磚、冲廁水箱、尿槽,而被改建成咖啡店Attendant,同樣的情况,香港的地下公廁或許只會被清拆或封閉……他不禁思索:我們沒有的,為什麼別人卻做得到?

 最近,knowhere的露台展示了一名陶瓷藝術家Eugenia Mann的作品(展覽至7月26日),她將香港常見的大花紫薇落葉鋪上陶泥,燒製成香座或陶碟等有用之物,而葉片原來的形態、紋理都得以留住。陳傑說:「一塊葉掉下,為什麼有人視而不見,有人會拾起來創作?每個人在不同位置,能否用各自的才能去發現和記錄香港?」人們常說今時今日的香港已不再一樣,甚至打算移居到別的城,關於我們鍾愛的香港,你有否想過為它建立什麼?

■knowhere

地址: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日期:即日至11月20日

開放時間:周三至日下午1:00至晚上7:00

查詢:IG@youknowhere

文:吳穎湘

編輯/ 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