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蜢遇旱突變 集結成「蝗」軍

文章日期:2020年03月31日

【明報專訊】在網絡搜尋引擎打關鍵字「草蜢」,出現的幾乎都是香港男子歌唱組合「草蜢」的新聞,要將關鍵字換成「蚱蜢」,才會顯示昆蟲的資料。瀏覽期間,又發現草蜢會變成蝗蟲的報道,而在蝗蟲的圖片中,又夾雜了蟋蟀蹤影。蚱蜢、蝗蟲、蟋蟀同時間湧現在眼前,「百變草蜢」似乎並不局限於舞台上,草蜢的真身又是何方神聖?

草蜢大家族 蚱蜢蝗蟲蟋蟀是成員

香港昆蟲學會副會長饒戈解釋,草蜢主要是對昆蟲綱直翅目下昆蟲的統稱,當中包括蚱蜢、蝗蟲、蟋蟀、螻蛄及螽斯等。這個昆蟲大家族有超過2萬種類,一般經過卵、若蟲及成蟲的成長過程,通常都是後腿發達,跳躍力強。饒戈表示,香港人較熟悉的直翅目昆蟲計有「蚱」、「蝗」、「蜢」等幾類,「蚱的體積較細,有背板蓋過腹部;蝗的翅膀則長得較為發達,一般都是黃色及綠色;蜢的觸角一般較短,頭呈錐形」。

散居變群居 翅膀更壯嘴更大

饒戈強調,草蜢成員中的蝗蟲,並不一定會造成大規模破壞農作物的蝗災,當中只有少數品種會以千億數目集體覓食帶來嚴重破壞,如早前在東非、中東及南亞肆虐的沙漠蝗蟲群便是其中之一。

他解釋,包括蝗蟲在內的草蜢本身喜歡散居,沒有任何威脅,但少數蝗蟲品種在特定條件下會改變形態、行為甚至外貌。這種變異通常在較乾旱的地方發生,當中的蝗蟲會聚居於小部分較濕潤的地方,由散居變成聚居,同時身體激素及分泌都會改變。其後牠們在泥土產卵,當環境的濕潤程度及溫度適合時,孵卵的成功率會較高,從而造就高速繁殖,結集成大規模蟲群。這些昆蟲愛吃如麥、大米、粟米及蔗等禾本科植物,牠們吃光一個地方的植物後,便集體飛往別處覓食,造成蝗災。過程中,蝗蟲除了由散居變為群居,翅膀亦會變得更強壯,令牠們飛得更遠,嘴巴亦會變得更大及有力。

大雨阻繁殖 漸漸回復原狀

要對付這些數目多得驚人的大食昆蟲並不容易,肆虐東非及中東的沙漠蝗蟲兵團,據報道數目便達3600億。饒戈指出,對抗蝗災主要靠人類捕捉滅殺,利用殺蟲水作化學武器,以及利用生物防止,如有人提出派出鴨捕食蝗蟲減低其數量,但這些方法的成效也不大,他解釋:「就算一隻鴨一天吃幾百隻蝗蟲,試想像要幾多隻鴨才足以應付幾千億的蟲?」若遇上蝗災,目前只好盡量阻隔以保護農作物。蝗蟲不斷繁殖的話,何時才會停止?饒戈表示牠們要經過產卵,成長為若蟲,再生長為成蟲。過程中,如有一場大雨便會減低孵卵成功率,又或氣溫下降及食物減少,若蟲在未長出翅膀時便已死亡,成蟲的數目便會減少,到時牠們又會回復原狀,重過獨居的生活。

放生草蜢 影響生態平衡

香港的草蜢按不同品種散居於林地、灌木叢、草地、農地,甚至市區公園等,品種超過60種,包括斑腿蝗科、斑翅蝗科及劍角蝗科等。那香港的草蜢會造成蝗災嗎?「條件上有限制,機率較小。」饒戈表示,蝗蟲動輒便可吞光幾十平方公里面積的農作物,牠們會瞄準有豐富農作物的地方埋手,香港雖有郊野公園,但沒有大幅植被,禾本科農作物亦不多,吸引蝗蟲的機率不大;而且香港大部分泥土較濕潤,不會驅使牠們突然密集聚居然後變異,所以香港成為爆發點的機率較小。漁農自然護理署亦指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蝗災歷史資料中,並沒有香港地區發生過蝗蟲災害的紀錄。

香港雖沒有蝗災的正式紀錄,但幾年前有報道指出大埔及馬鞍山曾出現逾千隻蝗蟲,牠們並非集體覓食,而是懷疑因宗教活動「放生」。饒戈強調,這做法絕對不是「放生」,而是「放死」。「這些昆蟲可能原是由人飼養,生命力較弱,牠們被放到草叢後,在短時間內便會被雀鳥叼食。」

他表示,之前較多人放生龜或魚,後來發現有人把淡水魚放到海裏而受批評;再加上放生草蜢的成本相對較低,因此有人轉而放生草蜢,但這活動同樣有可能破壞自然生態平衡,「例如雀鳥本來是捕食附近的害蟲,因為這批草蜢突如其來,令雀鳥轉而視線改吃草蜢,原來的害蟲逃過一劫而數目增加及變得活躍,其他植物因此受害」。漁農自然護理署發言人回應稱,該署一向不鼓勵市民隨意於野外放生動物。放生有可能影響生態平衡,若放生的是外來物種,更可能與原生物種爭奪食物及棲息地等資源。

若在郊野公園遇到草蜢,大家不用恐慌,因為牠們多數只吃植物,不會無端襲擊人類,饒戈說:「部分草蜢的外形其實很可愛。」昆蟲愛好者愛觀賞草蜢,欣賞不同品種的形態及顏色,牠們的觀賞價值不遜於在舞台上邊跳邊唱的「草蜢」。

文:雙喆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生態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