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青:《紅棗薏米花生》熬出三代母女情

文章日期:2020年01月17日

【明報專訊】外公在我小時很喜歡弄薑炒飯,他總是一邊喃喃說,「用薑炒就已經很好味」、「炒飯一定要用冷飯炒」,不知不覺入血入腦。此等生活片段及知識交流,往往是一家人平凡且珍貴的依據。同樣的細微,出現於台灣金馬獎本屆本港唯一得獎短片作品《紅棗薏米花生》,講述三代母女之間的冷與暖,將在香港獨立電影節放映。

「跟家人總有些時候,講極都溝通不了,就算你幾努力都好。此個是創作起點,寫着寫着劇本,我發現自己寫了很多食物進去,其實食物是一家人經常接觸的,我便選擇了最細微、最不起眼的食材,紅棗、薏米、花生。」導演朱凱濙說。《紅棗薏米花生》為2019年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參賽短片,並勇奪最佳導演及鮮浪潮大獎。作品講述婆婆將要入住老人院,孫女請假照顧她。其間,婆婆對女兒煮的粥不太滿意,叮囑孫女怎樣才可以煮得一碗好粥好糖水。

「就是連最細微的紅棗、薏米、花生,都可以有很大的分歧。你要這樣煮,她又要那樣煮,而有人好像永遠都不滿意,說些難聽的說話。」導演接道。絕對不是特別窩心的鋪排,故事嘗試呈現出華人家庭的通病,三代人間有難以衝破的隔閡。事實上,不少本地作品均很重視拍攝「食飯場景」來呈現關係,最深刻要數《桃姐》,以及未正式上映的《叔.叔》,或正反映圍在一起同桌吃飯,(照顧)多於說話的家庭慣性及儀式性。

與家人的「應有」距離

作品最後利用了場景的地域來表達戲劇矛盾,亦再次代替了說話。朱凱濙說:「當初探景時,拍攝的『家』樓下正正有間老人院,感覺幾方便,但我想到,母親大概不會想雙方住很近。有時有些家人關係是不是要一些距離呢?想有此等距離又代表很衰嗎?」最後,母女從較偏僻的老人院離開,鏡頭拍着遠遠山坡下之背影,呈現出「應有」的距離,似乎也無可奈何。

《紅棗薏米花生》連同曾翠珊的《一一》,以及黃浩然、林子穎的《四段四分鐘》等多部短片作品,將在香港獨立電影節2020「獨立短片馬拉松」放映。本屆電影節以回應時代為任,首映多部有關近日社會運動的作品,不少早早售罄。「獨立焦點」點選烏克蘭導演沙基羅斯尼薩《蘇維埃大事件》、《我快樂你大鑊》;日本的《逆權公僕》等亦不容忽視。主辦方更首次推出「家長票」制度,$150包括一張正價戲票及資助一張學生戲票,望推廣影片創作氛圍。

www.hkindieff.hk

文:小東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