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生活 用想像開創藝術空間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14日

【明報專訊】引用周星馳的一句經典對白:「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呀?」套用在Foreforehead藝術小店店主朱天韻(Daisy)身上,將「夢想」換成「想像」,可能更接近她所相信的。同樣是構想出來的狀態,想像本來就不如夢想般美麗無污染,包含了很多對現實的考慮和啟發,還有對生活的反思。是故小店開業接近兩年,她依然不忘初心,以一個向前生長的大額頭標記,思考如何將藝術、空間、城市、社會、時代與價值觀等,融入到小店內。「想像一下,這個時勢仲要不要買樓呢,租屋係咪真係咁差呢?然後可能又會諗下社會而家呢個狀態,係咪自由啲好啲呢?」一切盡是對生活的想像。

1. 將選物店結合藝術空間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香港的確沒有太多以藝術做主題的select shop,這裏有趣的地方是展覽的時候氣氛都似中上環藝廊,但感覺會親民一些。我想要的藝術空間是比較入門和生活化,偏向做不同的小展覽,由純藝術到商業都有,讓人有空間抖擻心神。

2. 你心目中的affordable art是怎樣的?

我對affordable art有很多不同想像,但價錢和尺寸是首要考慮的條件。對香港普遍家庭來說,一幅巨型畫的佔用空間可能太大,價錢或許太高。當affordable art被推到極致時,究竟我要將一件藝術品縮到多細才適合大家?又要將價格定位去到多低,才能令街坊願意出來買一件original works。

3. 當初為什麼隻身跑去英國讀藝術?

去英國之前做了10年記者,做過文化藝術副刊,又做過兩岸新聞,接觸過很多新事物,但都是快來快去,然後就想要有些新衝擊。如果說要讀有關藝術的科目,即使是比較實際的藝術管理,而香港只有一間藝術館的時候,case study始終好少,那倒不如去一個你能夠想像到是fruitful的地方開闊眼界。在香港,你脫離不了自己本身的生活狀態,但去到外國你就會豁出去。

4. 你對art collector的看法是……

以年前舉辦的「扭蛋美術館」為例,當時有8個藝術家6部扭蛋機,我將其中3個藝術家的作品混合放在一起,每一扭蛋裏面盛載的除了是集體回憶,亦是一件件迷你藝術品。當一樣東西被扭出來,在發現和交換的過程中,大家對扭蛋設計者加深認識,然後更加喜歡他的作品,這已是一個collect的過程。

5. 有什麼類型的藝術被低估?

陶藝。陶瓷的原創性和本身的form其實好獨特,有趣的是它同時具有實用價值。

6. 香港的藝術氛圍欠缺了什麼?

主要是藝術跟大眾的距離好遠。即使現在相對以前有較多接觸藝術的機會,大家也會去睇展覽,亦會有很多知名藝術家來港參展,令人鼓舞,但當說到藝術買賣,卻依然是遙不可及的事。反觀日本、歐洲,藝術買賣非常普遍,例如幾年前我在英國畫廊工作,時有負責一些貼地藝術展,也會見到有公公婆婆前來買展品,他們有的是買禮物給剛生孩子的新抱,有的會是其他原因,態度日常及貼地。

7. 當政治已成我們的生活日常,藝術在政治上又有什麼角色?

對我來說,藝術最大的能量是啟發你有一個 alternative way of living。就像副刊記者,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在這個時代寫文化藝術太過風花雪月,然而當大家明白在香港做藝術其實好辛苦,市場又細,很多時都靠資助,如果你是做有關conceptual art的,作品甚至可能會滯銷,這可能會引發你的想像,為什麼仍然有人在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正因為他們不是「中環價值」掛帥,認為錢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我們現在說的抗爭,其實都是在講這些。所以我覺得藝術最有價值,甚至跟政治最有關聯的地方,正是它的可能性和空間,令你反思現在的生活模式——我們在這一個被餵食的生活狀態裏面,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這是我對於form的看法,而藝術只是其中一種。

8. 未來有什麼動向?

正在舉行一個有關深水埗街招的展覽,想藉由探討這個社區的生活和美學,打破大家對深水埗的既定想像。深水埗其實有好多不同細細張的街招好有趣,跟貼在油尖旺銀行門口的夜總會海報是兩個世界,無論是劏房的、洗衫搬屋的、整車通渠的,也有其美學,例如字體、顏色、排版都有地區特色。這些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當代城市設計」,由一些民間沒有接受過設計訓練的人創作。

9. 怎樣形容你的個人風格?

我性格偏向中性,不是好「女仔」的那種人。店裏的東西我幾乎全部都有,某程度反映了我個人的喜好和品味,比較隨性和古靈精怪。

10. 這世界上有什麼東西的價值被人高估了?

自由行的影響力。相比那些大型商場大品牌,自由行未必對小店有直接影響,但社會氣氛影響消費意欲,卻令我有另一種想法,究竟過去我們對於整個城市跟外來人口的想像是怎麼了,以至當社會被重新洗牌,我們寧願執著於一些每每只是萍水相逢的自由行,而放棄那些在生活上彼此互相緊密聯繫的本地人。我們現在是否應該轉換另一個營運模式,嘗試用另一個形式和狀態,對待不同的社會議題?

文/ Chan Sam

編輯/廖偉龍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Life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