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橋樑 連結平面到立體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我最難忘2010年上海世博中Thomas Heatherwick設計的英國館,展場由數萬根放入各種種子的『阿加力』管組成,透明的『阿加力』讓光進入這充滿生命感的建築中。」問設計師Derek Yuen最喜歡的作品,他如是說。「他厲害在於,原本是產品設計師,卻將對空間的幻想放在展館建築裏。」

Derek同樣有這種雙重身分——由平面設計師到展館設計師,將同一主題貫穿平面與立體。比如他與同伴去年和今年皆為成都創意設計周香港館設計展場,希望將光與展場的互動放到最大,但商業世界有各種難題、意外與妥協,「在過程中與合作團隊一起思考解決方法,不就是設計解決問題的本質嗎?」

「光是氣氛,是講故事重要的元素。」因為明白說故事對觀眾進入主題具最強的感染力,Derek說無論做平面還是展館設計,都從深入剖析主題開始。「今年香港館的展覧名稱是『乘聚散』,展出香港設計師跟不同地區創作單位的跨地域合作作品。一聽到展名就想到不同城市怎樣互相交錯,有時散開又保持各自特色,我們就想到物理學上的波(Wave),兩個相干波源會有相長和相消干涉效應,不同城市散發自己的波長,互有故事互有影響,於是想到用不同的波動線條組合圖案,回應展覽的5個分區。」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但將平面元素實行到展館設計,就不只是把圖案印上牆身那麼簡單。「去年的香港館主題是『在其間』,我們已很想營造既在『其內』又在『其外』的感覺,想將展館牆身吊高離地,再控制燈光,在外面經過的人未看到內裏的展品時,已看到展館裏的觀眾在不同光線中游走,展現設計就是以人為本,一種流動的感覺。」可惜因場地安全規限,最後沒有實行。

「今年想展館不同分區之間以牆身凌空交疊,表達城市時聚時散,有機隨意流動的設計想像。所以是更開放的,有聚在一起,也有可行走散開的空間。有些地區可以望到展館的兩邊,有些則被截斷。」但要將心目中的藍圖展現不是易事,為了製作長跨度的凌空牆身,增加了很多支撐牆身的結構,「這樣就做不了最大的利落感」。

設計即提出解決方法

作為商業設計師,困難不止在由平面到立體設計時的轉換、拓展與妥協,也包括與合作伙伴、商業客戶工作時互相磨合的經驗,還有對藝術與商業要求的平衡。Derek說:「所有物事皆連結,設計與藝術其實在本質上接近,藝術近乎發問,由發問去思考探索,無論對內還是對外;設計是為現有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也是思考。」所以他說無論是為自己或為客戶設計,首要知道想追求的是什麼,「商業設計是幫客戶解決問題,但在回應客戶需要的同時,最後若能將藝術的面向與技巧放進去就更好。若由我們、客戶到受眾,各個單位也有共鳴,那最難得」。

他在數年前與伙伴合作開辦設計公司Mom and Pop,「Mom and Pop在英文中指家庭式經營小店,我們希望有這種親切感,無論是與同事還是與客戶,一樣維持親密關係。正因為設計以人為主,我們的公司不分高低前後,着重溝通與合作,就像剛完成的『乘聚散』般,聚時互相協同,散開工作又各有特色——這當中的磨合,就視為鍛煉自己的設計思維吧」,Derek笑着說。

文:Felix Cheng

編輯:王翠麗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建築 成都創意設計周 設計 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