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因緣:吞嚥障礙 進食成苦差 補氣按穴 預防嗆喉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11日

【明報專訊】吃飯、飲水或吃藥時嗆到,咳得滿面通紅,非常難受。

如長者經常「濁親」,有可能是吞嚥障礙,中醫診斷為「噎膈」。吞嚥障礙不僅影響飲食和社交,也會增加哽咽窒息、患上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早期吞嚥障礙可通過補益正氣,配合針灸、穴位按摩、功能鍛煉等改善,為豐盛人生加分。

看似輕而易舉的吞嚥動作,過程其實絕不簡單,需要不同肌肉互相協調配合,牽涉面部、口腔、舌頭、咽喉和食道。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異常,便會出現吞嚥障礙。隨年齡增長,口腔、咽喉功能退化,咀嚼、吞嚥能力下降,對食物味道和質感亦會變得遲鈍。當衰退到一定程度,吞嚥功能出現明顯影響,這些患者常會把食物含在口中,縱使不斷咬動食物,仍未能成功啟動吞嚥反射,或者是吞嚥動作緩慢,每口食物需分多次嚥下。患者在進餐後往往仍有很多食物殘留在口腔內、舌頭上,或經常流口水,更甚者在進餐中常常嗆咳,尤其是在飲水、喝湯時。

久而久之,這對長者的消化、吸收帶來嚴重影響,導致拒食、營養不良、消瘦、抑鬱,加速衰老,更會帶來肺炎、多痰、哽咽、窒息等問題。如果長者曾中風,罹患像柏金遜症或認知障礙等,會影響神經肌肉系統的疾病,出現吞嚥障礙的風險大增。

長者噎膈 多與脾腎氣虛有關

中醫認為吞嚥障礙屬於「噎膈」的範疇,噎指噎塞,吞嚥之時梗噎不順;膈指格拒,指飲食不下,或食入即吐。與老年人相關的噎膈原因,多屬虛證,尤其是脾氣虛和腎氣虛,導致飲食無以受納運化。

中醫辨證主要根據患者具體表現。針對吞嚥動作乏力者,多從氣虛考慮;針對吞嚥動作不順、不協調者,多從氣滯考慮;針對吞嚥反射遲緩者,多從腎虛考慮;針對吞嚥動作艱澀不暢、口咽乾燥者,多從津虧考慮;針對有形之物(如腫瘤)阻礙吞嚥者,多從痰濁、血瘀考慮。

吞嚥不順暢 可服行氣藥

要改善長者吞嚥功能,多以補法扶正,補益脾腎,增強吞嚥動力和對食物感知。補脾方面常用藥有黃芪、黨參、白朮;補腎方面常用藥有熟地黃、枸杞子、杜仲、制附子、肉桂等。如有吞嚥動作不順暢者,可配合行氣藥,和胃降逆,如半夏、厚樸、陳皮等。經常口乾喉涸的長者,因津液不足而妨礙吞嚥,中藥治療主要是生津利咽,可用沙參、玉竹、石斛等。臨牀研究發現,中藥複方「半夏厚樸湯」對改善患認知障礙症長者的吞嚥功能,減少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以及降低與吸入性肺炎相關的死亡率有明顯幫助。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相關字詞﹕吞嚥困難 邱宇鋒 註冊中醫 人生下半場 長者 飲食 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