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最後時光 四道不留憾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11日

【明報專訊】■快活梁心

疾病到了晚期,甚至死亡來臨之時,才告知病人,這做法絕對不理想。及早知道病情,病人能有更多時間準備,去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做好終點人生的準備,是相對幸福及無憾。

「死亡好像是一扇門,一扇關着的門。生命是一條很長的路途,到了這個門口,最後一步,只能獨自走下去。你可以陪伴病人走到最後一程,但卻無法跟隨。他們如何跨越最後一步,而門後又是什麼呢?這一步,對我來說是一個謎,我們無從得知。但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死亡有一種神秘感,是生命最後一個秘密,有一天,我也會解開這個謎。」

這是《看見生命的火花》作者陳伊敏,在書中的一段話。我極力推薦這本書,而這段話,作為一個醫生我更特別認同。死亡真是一個謎。死亡猶如一扇門;踏進了,門便會緊緊關閉,從來沒有人再回來告訴我們內裏的風景為何。我們也無法掌握何時會踏進這道門。縱使有多不願意,但是人一經被召喚踏進這死亡之門,我們亦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離去;生命從此中斷、不再回來。

踏入死門關 未留一句話

目送病人離去,看着生命一點一滴流逝,有些病人卻連自己病情嚴重也不知,沒有留下一句話;當然是沒有道別、道愛,就這樣便走了。每想及此,心中確實難受。當上老人專科醫生後,每天面對病人最終要踏上死亡之門的情况愈來愈多。

老年醫學聚焦醫治老人疾病,雖然能改善長者身體狀况,甚至把生命延長了不少,但老年人因身體機能退化,患上慢性或嚴重疾病是無可避免。據統計,九成耆老者至少罹患一種疾病。台灣更有統計,依當地人平均壽命和疾病形態等變數推估,一生中需接受長期照護的時間為7.3年;換言之,因失能、罹病以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仰賴他人照護的時間平均達7年以上。在香港,老人健康及護理需要亦大致相同。

晚年病纏身 活在憂慮中

當生活再不能自理、凡事要他人協助、身體不適、患上各種慢性疾病、時常與藥物為伍、經常進出醫院,以上種種都會使年老者承受巨大壓力及挫折。尤其知道自己的病是「冇得醫」,如癌症、認知障礙症、心臟衰竭、腎衰竭等,他們都會感到極度不安,對死亡憂慮更為加深。壽命雖然是延長了,但是在漫長的疾病歲月中,很多長者都處於憂慮之中。

我常常覺得,人沒有可能不死,但若能做好終點人生的準備,是相對幸福及無憾。回顧一生,對所經歷過的一切有所統整,能肯定自己的價值、滿足於自己的成就、化解恩怨情仇、放下遺憾、珍惜仍在身邊的人,向他們一一道謝、道別、道愛甚至道歉。這就是所謂「四道人生」。能夠做到以上者,都能無憾無悔、感恩滿懷地離去。

向病人隱瞞病情非良策

不過在現實中,有很多病人到了疾病晚期甚至死亡來臨之時,才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這可能是因為香港社會普遍忌諱死亡,家屬不大願意將真實病情告知長者。而醫學研究發現,醫護人員亦是在患者疾病晚期,才將死亡的可能告知病人。其實這是絕對不理想。有關臨終照顧的研究亦發現:若末期患者能及早知道病情,他和家人都能有更多時間去準備。作好臨終準備的病人,在辭世時較為坦然及安詳。病人有遺囑要處理、有未完成的心願、有想見的人、有想說的話……臨終準備絕對不是臨終那一刻才做,應該趁長者意識清楚時就開始做,盡早處理好有關生命的事宜。

文:梁萬福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