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百萬人中煙 遺禍之深待查究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踏入11月,抗爭行動未見退潮,單單在10月,警方便發射了超過2,000枚催淚彈。

五個月以來總催淚彈使用數更是將近6,000枚,被催淚煙波及的地區愈來愈多。

直至10月尾,全港十八區中,僅北區、九龍城區及離島區仍是「淨土」,最近連波鞋街和蘭桂坊等遊客區也無可避免。

正當市民遇見催淚彈變為周末日常時,我們不禁問:到底有多少香港人曾吸入催淚煙?

作為驅散工具,催淚彈是否真的有效?

市民又是否信任政府及警方使用催淚彈的方式?

我們希望以社會科學及公共衛生的角度,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曾吸催淚煙者 數以十萬計

我們的研究團隊於9月初一連串罷工集會、9月8日的遮打集會以及9月15日的民陣遊行期間,透過一系列問卷調查,蒐集市民意見,最後共收到2,468份回覆。問卷參與者年齡以18歲至25歲佔最多(45%),其次為26至35歲(29%);縱使問卷主要在港島進行,但參與問卷的受訪者遍及全港,居於新界的有49%,九龍有29%,港島則有18%(其餘4%答不知道或拒答)。

調查顯示,有71%受訪市民表示曾吸入至少一次催淚煙,上述結果在9月初各處罷工集會、9月8日遮打集會以及9月15日民陣遊行分別不大,數字在67%至74%中間浮動。雖然警方並未公布近來集會遊行人數,但翻查資料,以9月8日為例,主辦方公布有25萬市民曾參與遊行集會,以此估算,當中接近18萬人曾吸入催淚煙。就着「自6月起,你曾否接觸過催淚煙?多少次?」這問題,我們只訪問了9月初曾出席遊行集會的市民,當時總施放催淚彈數字為3,500枚,而之後警方已發射另外約2,500枚催淚彈。有學者保守估計,活躍出席示威活動的市民接近一百萬;據此推斷,再加上催淚煙曾多次在各個主要住宅區發射,真正受催淚煙影響市民將是數以十萬、以至百萬計。

值得留意的是,我們也統計了每個受訪者接觸過多少次催淚煙,若以一枚催淚彈為一次計算,有8%受訪者承認曾在少於5米距離內接觸超過20次催淚煙,甚至有3%市民曾接觸超過100次;至於在5米外的距離下,分別有13%及5%受訪者表示接觸超過20次及超過100次催淚煙。

市民不信醫療體制 傷勢「自理」

據文獻記載,催淚氣體能導致肚瀉、氣管敏感、皮膚敏感等健康問題,最近伊拉克更有示威者吸入過多催淚氣體致死,甚至被催淚彈射入頭顱當場死亡。另有團體指出,催淚煙化學物能在社區殘留長達兩至三星期及難以清洗。雖然警方表示催淚彈是驅散之用,但其後遺症及市民後續求醫的情况,亦有關注必要。9月初的問卷調查發現,有53%市民吸入催淚煙後身體感到不適,當中有35%曾在現場接受急救員或其他市民的治療,沒有人曾經住院。令人擔憂的是,僅少於1%吸入催淚煙的市民曾向公立或私立醫院求醫,反之,有67%市民傾向自己處理傷勢,亦有8%市民自行接觸志願機構所提供的醫療服務。

到底市民是傷勢輕微?還是不信任香港醫療制度?答案看來偏向後者。當問到受訪者能否放心到醫院求助時,有56%市民表示「非常不信任」醫管局,「不信任」的也有25%。根據統計,受催淚煙影響愈多的市民,愈傾向不信任傳統醫療體系。至於市民對警隊使用催淚彈的合情、合理和合法程度,以及對政府處理催淚煙殘餘物的信任程度,結果則與6月後各個學術機構民調結果一致,市民一面倒不再信任警隊(97%)與特區政府(98%)處理催淚彈的合理性和能力。

志願團體救急 難長期支撐

自反修例運動開展以來,有關醫院能否保障病人安全與私隱,不論是醫管局以至私家醫院都備受質疑。6月起,醫護界多次控訴警方,涉嫌在醫院違規行使警權,或作出不合理的蒐證和拘捕行動,也曾發生警員闖入急症室搜捕示威傷者,以及男警進入產房向孕婦索取資料。經歷過去四個月,市民固然對政府及警隊失去信心,這種不信任,也因為醫管局與政府警隊的「疑似合作」而蔓延至醫療系統,需要求醫的市民卻步,或轉向體制外的志願醫療團體求助。然而,志願醫療團體的醫護人員,絕大多數只能於公餘時間,義務地填補傳統醫療服務遺下的缺口,難以長期支撐。一旦市民對醫療系統失去信心,對醫護界及病人皆遺害深遠。

催淚彈制亂? 89%受訪者:反激發上街

事實上,問卷顯示有89%的受訪者認為,施放催淚彈會令更多人參與示威,更有高達92%的市民認定以催淚彈「止暴制亂」,結果只會倒行逆施,激發更多暴力場面。即使驅散了今天的集會,反而激發更多市民明天上街聲援。這個「以暴生暴」的想法值得深思,美國有研究指出,當執法者未獲公眾支持,「人群控制」武器就象徵「鎮壓」,而鎮壓帶來的壓迫意義,與警方常說的「震懾」有所不同,在執法上,壓迫通常惹來群眾情緒反彈,並衍生更多暴力場面。

動武遏示威 信心未可挽

過去幾個星期警方不斷將武力升級,除了愈見頻密使用催淚彈外,更曾發射6枚實彈。市民最近亦開始擔心內地製的催淚彈是否火力更強,毒性更猛,但當醫護界都未能得知催淚彈的成分,我們又如何醫治病患呢?10月下旬屯門疑似有催淚氣體泄漏,當市民表達不滿想知道真相時,卻換來警方施放貨真價實的催淚彈。這種處理社會危機的態度,誠然與市民的訴求愈走愈遠,在可見將來,催淚彈及其他「人群控制」武器相信仍會頻繁被使用,即使日漸升級的警方武力把示威強勢遏止,市民對政府、警隊、醫管局以至其他公營機構的信心亦難以恢復。需要求醫的傷患不敢求醫,醫護人員只可以透過志願機構提供協助,甚至連醫治的方法也不能肯定,香港的制度將擴散性地崩壞下去。

一場災難,已經發生,往後發展,不難預視。能否避免,卻視乎掌權者的決心。政府會否懸崖勒馬,回應市民訴求,阻止災劫蔓延?

文 // 余柏康(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綽姿(公共衛生研究社成員)

編輯 // 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