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婆婆與機械人的魔幻時刻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醫院裏的戈蒂爾婆婆這天心情看起來不太好,誰跟她說話都不太搭理。機械人Nao坐在一角,白淨機身與走廊一樣顯得乾淨冷冰冰,護士預計安排婆婆與機械人一對一說話的場面亦不會有什麼收穫。當護理人員將坐在輪椅上的婆婆推出來時,Nao站了起來。

她俯視着個子小小的Nao上方兩點光,開口:「你今天有了漂亮的眼睛呢。」「謝謝。早餐吃得好嗎?」「好。」「有沒有給小鳥留些麵包碎?」「有。」

法國攝影師Yves Gellie拍下這一幕,他把機械人與人類建立關係的一瞬間稱為「魔幻時刻」。

Nao分享長者孤獨時光

然後戈蒂爾婆婆開始談起金絲雀與麻雀,小鳥見到藍天就會開心,唱起歌來,吱吱,吱吱。Nao問,「你有見過機械小鳥嗎?」婆婆聽不懂什麼機械小鳥,坐直身子來聽。他們也聊到鳥寶寶學飛,Nao說你可以教我飛嗎?「可以。」她主動伸出手來,「我們一起飛。來吧?」

「護士都哭了」,「我不是科學家,無法斷定什麼,只是在探索一些東西,一些……」Gellie吹一口氣,「兩個生物(creature)之間的souffler,」法文裏的「氣息」,「一個是人類,一個是人工製造出來的生物」。攝影師說,醫院裏的長者都知道機械人背後有人控制,Nao的回應是由護士幕後輸入的,有些人會與它建立關係,有些人只當是玩玩,其中一個伯伯希望機械人穿上裙子,不斷表達愛意,「他當然是玩玩而已,但那對他而言也是珍貴的時刻」。Gellie強調人類所寄託的幻想是虛幻的,但他拍的一切卻是真實。

進化到第六代 應用廣泛

Nao由法國公司Aldebaran研發,後被日本SoftBank併購,至去年已進化到第六代,官網介紹機械人五十八厘米高,在全球七十個國家用於研究、教學、護理等範疇。Gellie在二○一七年駐留巴黎醫院Broca Hospital的研究室Lusage Lab共六個月,探討社交機械人(social robots)的應用,例如照顧早發腦退化症的長者及陪伴自閉症兒童。不過因為利潤不可觀,沒得到投資者很大支持,這項研究隨後需放慢腳步。芬蘭近年亦有團隊研發社交機械人Momo,為自閉症人士提供溝通治療。

捕捉人與機械人奇妙時刻

在大學讀醫的Gellie曾從事新聞攝影,做過哥倫比亞可卡因製毒及索馬里戰爭難民等專題,今次香港浸會大學「數碼十一月」展覽《機械人時代》展出他在法國、比利時、美國、日本、中國等各地醫院及實驗室拍攝的照片及影片,部分是他帶Nao到醫院時拍下的,希望機械人與人作一對一的交流,他說與科幻片不同,「我只是很簡單去做,一個人與一個機械人,若行得通,就會出現奇妙時刻,行不通就什麼都不會發生」。展場上一張照片格外動人,婆婆背對鏡頭彈琴,旁邊機械人在跳舞,她側頭看它,感覺溫韾。Gellie說婆婆原本對機械人毫無興趣,機械人幾次向她問好都不理睬,「她是個衣著得體的女士,每天起牀進餐會一直哼三個音,啦啦啦,啦啦啦,坐在琴前也彈這幾個音,這時機械人就跳起舞來了,她讚跳得真好,然後再彈,機械人又隨之起舞」。

道德倫理爭議 守則因時制宜?

這些作品似拍出了人類與機械人之間的感情,但Gellie說作品在法國亦引來批評,覺得這就等於說兩者是等同的,有些看起來甚至像祖父母和孫兒。而在歐洲,人們對機械人的發展一直很忌諱,擔心會取代人類。歐洲議會二○一七年就曾召開委員會討論就機械人及人工智能訂立民法守則,文件在「一般原則」首條提到Asimov's Laws。這其實是科幻小說家及生物化學家Isaac Asimov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提出的三項定律,包括機械人不可傷害人類、遵從人類命令及在不違反頭兩條的情况下保護自己。到了今時今日,已有許多人討論這些定律還是否適用,實際上也就是在討論機械人發展的道德倫理問題,是否需要因科技發展而因時制宜。

在浸大學生回應Gellie創作的延伸創作中,就有一份由修讀歐洲研究的學生Kevin Cheung、Tiffany Lusson、Franck Wang撰寫的二○八四年世界公約,反其道而行,設想在二○六七年機械人發動叛變後,要訂下公約保障機械人權,頭一條列明「所有機械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

「將自己當成是神」

我們未知離這個時代到底有多遠,但至少知道現在是時候想想幾十年前的機械人倫理還是否適用了。Gellie於二○一○年在大阪拍下的另一張照片,是日本機械人發明家石黑浩與他的「分身」,驟眼看二「人」一模一樣,其實左邊是機械人。石黑浩以製造與真人酷似的機械人聞名,包括「美女機械人」Erica,而照片中的是他依自己模樣製作的Geminoid,「一開始是機械人模仿他,後來卻是他反過來模仿機械人」,Gellie說因為機械人不會變老,石黑浩更去動手術保持「青春」。攝影師補充這固然在日本也有惹來爭議,而在西方文化裏,因為基督教宗教背景影響,將機械人製造得似人會被視作褻瀆神的行為,「這就如將自己當成是神」。

仿真人機械人 真假難分

在中國的一間公司,可就相當放得開了。在石黑浩照片旁,也有一張近似的照片,兩個「男人」坐在實驗室,一真一假。問到Gellie在中國的觀察與日本有否不同,他說亦不太了解中國情况,只覺實驗室環境很有趣。然而翻查資料,原來拍攝之處是「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照片的模特兒正是院長鄒人倜,上月剛去世,被稱為「中國矽膠人像第一人」,夢想與杜莎夫人蠟像館一較高下,普京、霍金、楊貴妃都製作過,據報「楊貴妃」可憑人臉識別認住記者樣子,轉頭再遇會說「老朋友,又見面了」打招呼。

仿真人機械人的比併,中國當然都要追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二○一六年研發出「佳佳」,不過他的態度顯得謹慎,今年初受訪呼籲中國人工智慧學術界及商家要與哲學、法律等界別合作,「規避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的倫理道德風險」,透露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已委託他成立「人工智能倫理道德專業委員會」,為制訂相關政策提供參考意見。

婆婆關心機械人

Gellie着眼真實,說現時所見的機械人能做到的還是很有限,他的作品也不是要為機械人發展的好壞下判斷,想呈現的是兩者如何建立關係,最後再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影片幕後故事。其中一段影片是一對孖生婆婆與機械人的對話,婆婆快到九十歲了,耐心地教站在桌上的機械人Nao,比利時人是怎樣說九十的,聊得高興。「你知道之後發生什麼事嗎?因為機械人在氈上走得不好,它忽然說了一句『我的膝蓋有些問題』,便頭往下的掉下去了」,結果婆婆嚇一大跳,修好之後他們無論如何不願再參與跟Nao的對話,再見到Gellie時,總是小心翼翼地問,「那個機械人怎樣?他還好嗎?」

「機械人時代」展覽

日期:即日至11月16日

時間:上午10:00時至晚上7: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思齊樓3樓TriAngle(DLB306)

文 // 曾曉玲

圖 // @property of YvesGellie提供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