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座頭鯨再臨香港 劇場繪畫我城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08日

【明報專訊】座頭鯨來了,牠能令我們看清海有多大嗎?詩人也斯(梁秉鈞,1949至2013年)的作品記錄香港,他寫過座頭鯨、茶記鴛鴦、交易廣場,城中褪色或濃郁的光影,同樣映照在維港海浪之上。每隔一陣子拿出來看,總跟現狀對照出一些連繫。本地劇團進劇場將上演《也斯進劇場》,將也斯逾10首詩作糅合成視、聽、讀、肢體之作。

訪問完後,想替進劇場聯合藝術總監陳麗珠拍張個人照,她笑一笑說:「不要吧,你去街道發掘一些更有趣的事情來拍吧,今天陽光好。」記者問,是否拍到有趣街景,就用來當此文的受訪者頭像圖片,註明那是「陳麗珠」。她又笑說:「得,為何不可。」細看城市,正是也斯教我們的課。面對愛打破規則的受訪者,記者跑到進劇場辦公室樓下的皇后大道西,乾貨店、海味店、塗鴉前拍拍照,街巷充滿生命力。

結合詩與視覺空間

有關也斯的致敬作品向來不少。陳麗珠最初欲以本土養分化為創作,即時想到也斯。原來,她跟也斯曾有些劇場緣。陳麗珠說也斯曾入場觀賞其早期作品《魚戰役溫柔》,亦推介其朋友來看。陳麗珠後來認識了此些朋友,卻未有正式跟也斯共聚。前輩離世翌年,藝穗會舉辦致敬演出,陳麗珠挑選兩首詩作並配合肢體表演,感受尤深。今年5月尾進劇場舉行「進遊園」工作坊,邀請表演者一起讀詩及分享,埋首也斯的素材,一同構思劇作。陳麗珠替自己導演一職改了別的名稱——「劇場繪本」。她解釋,因為今次作品不止朗讀詩句,而是有如繪本圖書,強調以形象的呈現,舞台建構成一幅幅畫作。所以她寫劇本時棄用傳統的Act 1(第一幕)寫法,而是Painting 1(繪本一),務求刺激詩與視覺空間的結合。

「近日的社運令大家心理及生活起了很大變化。社會被一股很沉重的能量壓實,遭受傷痛。此時此地重讀也斯的作品,可去發現有什麼共鳴,有什麼提點。他寫很多在香港此個特殊環境生活下的狀態,亦寫不少傷痛。我們可來看看,作品如何連繫到現在。」陳麗珠說。開始籌備劇作不久,社會開始連串「反修例」風波,雪球愈滾愈大。她說事件引起不同思考,亦令團隊各有感受,選詩隨之改變。惟作品非要說教,亦不是批判式劇場,從頭到尾講社會去路。它欲抽取一些共同情感,她續說:「詩不是硬的。它用肉眼看到或看不到的東西,去表達感受。」

可以翻譯香港的月亮嗎?

「故事的結構一部分是留在本地探索的經驗。人們會經歷某些城市體驗,例如去買餸,於不同季節看香港,在填海區看香港。另一部分是有人離開了香港,由外面回看裏面。」陳麗珠續說。遊子的去留選擇,不得不聽聽也斯的〈帶一枚苦瓜旅行〉,幽默呈現異鄉人愁緒,是苦是甘方自知。陳麗珠苦笑說「為何港人常常都要想走」,她頓了一頓,想到也斯的〈樂海崖的月亮〉,細膩表達漂洋心情。她念:「『我可以把香港的月亮/翻譯成樂海崖的月亮嗎?』」

小小港口的舞台上,劇作更找來重量級海中生物演出,細看演員名單,驚見當中包括一尾鯨魚!也斯一首〈座頭鯨來到香港〉,靈感來自本港水域首次記錄到座頭鯨出沒,語調卻不乏對港人的諷刺。劇目將取其意象,化作無形光影,陳麗珠說:「也斯的觀察是,好像是沒有人會相信,如此龐大的動物會帶一個海洋的視野給你。」她把雙手張開:「就算來了,香港人都看不到牠的視野,放假就去泳池游就可以,要看動物就買個模型玩具好了。香港就似永遠在世界大事的後方,只會在旁邊影張明信片,不信在世界大事中有個位置。是不是呢?」

座頭鯨「再臨」此城,未知會否看到不一樣的情况。常常有人說,「這已不是我認識的香港」,城市角落增添新的集體回憶,甚至瘡疤。陳麗珠認為, 跟獨個閱讀詩句不同,劇場是個集體的運動,特點是如何一起經歷。一起浮一起沉,在大片的藍中釋放。

「島物詩游」也斯進劇場

日期:11月29日至12月1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門票:$220至280

查詢:theatredupif.com

文:劉彤茵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