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根「拋頭露面」 逆境自救

文章日期:2019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大樹可以健康及穩健生長,有賴泥土下的樹根吸收營養,即使風雨飄搖,樹木也能屹立不倒。但原來肩負重任的樹根,並非只會在地下默默工作。

在特殊或惡劣環境下,部分樹木會自行長出不同形態的樹根,有些從樹枝垂吊下來,有些在地底探出「頭」來,也有些從樹幹分岔出來。它們不借助外力,發揮自救的本能,「適者生存」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土壤質素差 生上地面成奇觀

一般來說,樹根相連樹幹的底部,埋在泥土下,像叉狀閃電般向外生長,伴隨樹木一生。樹根使樹木穩健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時具有吸收和儲存水分、營養的功能,令樹木健康生長。然而,若遇上質素不佳的土壤,例如土層太薄、土壤過實或藏有太多沙石,樹根就會「被迫」生在地面上,統稱「地面根」(surface roots)。可是環境充滿太多變數,為了在惡劣環境下生存,樹木會自行生出不同器官,生樹根就是其中一個方法。有時在公園草地看見的奇形「石頭」、樹枝或樹幹長出的「分枝」,都可能是特殊的樹根。它們的形態和生長位置打破我們對樹根的固有印象,並製造有趣的自然奇觀。

特殊樹根並沒有統稱,它們雖然與 一般樹根形態不同,但同樣各具呼吸和支撐樹幹的用途。並非所有樹木都會長出這類樹根,視乎它們在某些環境的生長情形。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地理及環境科學)詹志勇說:「這類樹根是特別的器官,每棵樹的生長能力都不同,就如人體基因一樣,有人天生頭髮濃密,有人稀疏。」

沼澤紅樹林缺氧 「屈膝」為啖氣

廣義來說,擁有呼吸功能的根都可稱作氣根(aerial roots),這種特殊根生長在土壤以上的空氣中,根上的氣孔可吸取氧氣,傳到地下的根。「膝根」(knee roots)是氣根的一種,其外表長有很多氣孔,內部還藏有海綿狀組織(spongy tissues),讓空氣更容易走入樹木的根系。它主要出現於沼澤地方,原因與該處土壤有關。詹志勇解釋:「這些土壤黏性重、地下水位高,土壤的空隙填滿水,因而令泥土嚴重缺氧。在水中生長的植物就要發展奇特的器官吸空氣入缺氧的根系,保持運作優良,膝根是其中一個方法。」

膝根猶如樹木額外的鼻子,貼近泥土生長,繞着樹邊走,隔一段路又會探出頭來。膝根的數量、高度及分佈的情况沒有模式可言,視乎樹木的特性及缺氧程度。原生於沼澤濕地的落羽松,多長出小柱狀的膝根,乍看之下有如一群小石像圍在樹木旁。詹志勇補充:「落羽松是可以長得很巨型的樹,有能力生長很多膝根,長滿在樹冠範圍下。」不過香港的落羽松多種植在乾地,毋須面對水中吸氣的困難,因此膝根偏少。另一例子為木欖,它的膝根形狀像屈曲的膝蓋,用以在每日都經歷潮汐漲退的紅樹林中汲取足夠氧氣生存。

「板根」強力支撐 可高如兩三人

從特殊樹根的生長姿態,可以看到那樹木在該環境的需要。詹志勇舉例,沼澤地區及紅樹林的土壤皆不夠空氣,泥土亦過分鬆軟,樹木難以深入着根,所以需要更多額外支柱固定樹身,即支柱根(stilt roots)。它們從樹幹長出,偏離泥面,支撐樹木,協助地下根抓緊泥土。不過在如紅樹林的惡劣環境下,有些植物懂得物盡其用,利用支柱根同時支撐和吸氣,例如木欖和水筆仔。

至於只有支撐用途的表表者就是板根(plank buttresses)。它從樹幹基部向上生長,形成三角形板塊,有的或會長得彎彎曲曲,比筆直的樹根擁有更強的支撐力。詹志勇補充:「熱帶雨林的土壤養分少,樹木又大,平均30米高,有些更長至60米,所以很需要板根支撐,板根可以長得有兩三個人的身高。」在香港,生於紅樹林內的銀葉樹就長有十分巨大的板根;常見於市區的鳳凰木及木棉樹都會長出板根,但有時會被指阻礙道路而遭斬除。

文:黃嘉希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生態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