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谷崎潤一郎作品 走入幽谷 賞陰暗美

文章日期:2019年09月06日

【明報專訊】「離開了陰翳的作用,美也將不再是美。」——谷崎潤一郎(1886至1965年)。被稱為唯美與感官主義大師的谷崎潤一郎創作散文作品《陰翳禮讚》,從日常生活找尋美的線索。當時日本社會面臨現代化,對比傳統審美觀,他發現西方「光亮」生活習慣,附帶科學改革等意識快速滲入,迎來碰撞。本地劇團進念.二十面體改編此作並將上演《美麗的陰暗》,一同走進幽谷。

先說說谷崎潤一郎的美學,大部分跟女性密不可分。代表作《刺青》、《細雪》、《春琴抄》等,全都散發女性崇拜,甚至變態美學的元素。以《刺青》(1911年)為例,講述技藝精湛的江戶刺青師清吉,遇到一名年輕少女,對其腳踝深深着迷,決定在女子身上刺青。他享受下針,彷彿完全控制過程。誰知他在少女背上刺完大蜘蛛圖案後,她卻成為強勢一方並說「男人,你先成了我的肥料」,出現一場權力逆轉。谷崎潤一郎筆下有不少「惡女」、「理想女性」,讚美女性的神秘和冶豔,但亦被批評物化女性。

「唯美」現今被理解為風格,於漫畫世界更是一個指定類別。導演胡恩威認為唯美不是風格而已,而是個人追求自身認為的美,非跟隨風向之態度:「我覺得唯美是不要去配合大眾口味。很多時,愈大眾的東西,愈難做到唯美。你看書展中很有藝術感、美感的書,不太好賣,相對上工具書就大受歡迎。」藝術歷史上,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 movement)源於19世紀末,由文學及劇作牽頭,高舉創作不應有說教成分,而重視感官愉悅,帶着頹廢感覺。

日本傳統美學 黑暗主導

「香港跟日本交流很多,港人常常說去當地旅行就如『返鄉下』,到底我們對其審美觀有幾認識呢?」胡恩威說。谷崎潤一郎名作不少,導演表示自己不擅長或不常改編小說,《陰翳禮讚》則片段式地分析日本傳統美學實由黑暗主導,從裝潢、食物、衣服、漆器等講述美學內涵,甚為合適其劇場理念。今次作品由幾位俊男演員張耀仁、康博能、孫陽、崔台鎬代谷崎潤一郎說話。「陰翳」是指帶有陰影的,可用以形容樹木成蔭、烏雲蔽日的環境。劇場將會投影文字、圖像、影片等,帶觀眾感受黑的美。胡恩威解釋,西方很多時講求有光才有空間,惟書中講述調轉,有黑暗才有空間:「舞台正是一個黑暗的空間。我們會探索在黑的情况下,如何看事物,多過要呈現什麼具象的東西。就好像跟大家看看菲林底片,而非看冲曬出來的照片。」

「人畢竟是一種向光看的動物。」來自台灣的演員張耀仁如此說。谷崎潤一郎何以愛黑?這位作家生於明治維新後的社會,日本除改革政治制度,大規模推動工業現代化,更學習西方禮儀、生活至飲食模式。散文於1930年代發表,作家先以日常起居入手,指出當時如果要建造純日式的房子,往往在架設水電瓦斯管線時煞費苦心。因為方便打理及使用,人們亦要糾結要不使用玻璃門、電燈、暖爐等,而犧牲和室的融洽美感。作為一個敏感的創作者,谷崎潤一郎留意到日本與西方文化碰撞。值得留意的是,谷崎潤一郎並非故步自封,否定西方科學及科技。他認為日本在現代化過程中,只硬生生複製西方,並套在自己身上。非從日本的人文史哲基礎出發,所以很難研究出合乎國民需要的東西。

古廁能觀月 妙起安神效

當中令谷崎潤一郎最為苦惱的竟是廁所。胡恩威表示:「古代廁所做不到抽風通風,因此不在主屋內,很合理。他們亦有種浪漫的感覺,在廁所看到天空,看到月亮。其實這影響至一些日本現代建築廁所的設計,都想提供我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谷崎潤一郎認為傳統廁所有「安神」之效,設在可以聞到綠葉及青苔氣味的地方較佳。廁所要由木造,加上紙門反射的暗光柔和,令使用者容易陷入沉思。西方引入全白磁磚、馬桶及冲水金色手柄即使方便清洗,但光亮白淨卻令人有無比壓力,跟日本「風雅」完全絕緣。

對於黑暗美,谷崎潤一郎認為是種創意。愈看不清,愈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然而,作者亦分析日本與西方思考模式的差異。他寫及「想來,我們東方人習於在置身的境遇中尋求滿足,傾向安於現狀,因此對於陰暗不覺有何不平,只認命地當作無可奈何,光線不足就不足,反而沉潛於那種陰暗,從中自行發現美感。然而積極進取的西方人,卻總是渴求更好的狀態」,嘗試反思自身文化。白未必美,黑未必惡,這種活躍思辨過程,吸收不同理念的空間,正為劇場可貴之處。

■建築音樂劇場《美麗的陰暗》

日期:9月27、28日

時間:晚上8:15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門票:$180至$380

查詢:zuniseason.org.hk

文:劉彤茵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